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北朝世兵》正文 第三章 徐平
    乡村古路是西晋时候修的,这些年打仗的打仗,敛财的敛财,根本没时间管这条属于官家的道。要说能有这条道,还是豪奢之家修出来的,不然人们还有更近的道走,毕竟这条路是为了照顾官家车马,平常人都不曾走的,哪怕是商贩,也不曾来这么个小村子做买卖。</p>

    从官道的岔道口往西走上几百步,便是徐家的宅子。严格来说不是宅子,因为整个地块的基础是一片池塘,后来徐家人使金买通官员,盘下了这块本属于渔人的地产。然后请来当地几十个有名声的工匠,发动足足五百人,将这足足有一个体育馆大的池塘硬生生造成了曲径通幽的深宅大院。</p>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徐家定居汉中已经不知多少个年头了,虽说这些年来,徐家不曾出现什么天引之才,但也平静度过了不少混乱的年代。听徐平说,他家祠堂前的老树已经有二百多岁了。啥树种,他也没见过,只是偶尔听他爷说,说等徐平长大了,那棵树的顶儿就能从他们的院子里看到了。</p>

    徐平的娘信佛,但是因为祖训,不敢明着信,暗地里让儿子捏个泥人儿,挂上块首饰,披上一块儿老太爷那讨来的红锦,权当是佛像了。</p>

    那个年代,大户人家不信佛的。因为信佛需要贡金银。至于为什么要用金银塑佛像,也不知道是哪个时代,谁开的先河,反正就这么流传下来了。</p>

    家族势力之所以称为势力,不仅要在当代能挺得住风吹雨打,还得经受得住子孙后代的考验。地底下藏金银,便是他们对于整个时代的理解。</p>

    信佛与传家相违背,就在金银这儿。北朝的风气也受南边影响,毕竟北方打来打去的都是胡人,巴不得汉人投身佛门,驱祸避世。这样能少很多精力在治理上,专心打仗,他们都在想能一统天下以后,再把这些假装信佛或者过于避世的人们从佛寺里面赶出来,让他们重新投入生产。</p>

    而南朝则更加疯狂,梁武帝萧衍三番五次舍身捐佛,有了君主的带动,南朝光是僧人尼姑便有五百万人。但似乎佛家的宠信也不是那么足,在侯景南渡的那一年,八十多岁的萧衍错误跑断了侯景的野心,从而引狼入室。整个梁朝仿佛失去了佛祖的宠爱,不仅两代人葬身侯景的狎恨中,还葬送了王谢两个家族及近百万的平民。</p>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p>

    不存在的,就像狗子所在的这片荷塘边的凉亭里,夏日的高温虽然不如后世这般疯狂,但却也炎气漫天。不过由于有了这个亭子便有了驱散热气的地方,也有了比佛家更充足的清净。</p>

    徐家的老爷子退居幕后,专心看着儿子接受家族的事业,默默无闻地偷着自己不足年余的欢乐。</p>

    谁做皇帝?跟他没有任何关系。他的使命,早在他不惑之年就已经看清了,延续子孙后代,无愧于先祖。外边天崩地裂,我自岿然不动,即便是天下换了西域侏儒做皇帝,也是汉人的天下,行的是汉家的规矩,走的是汉家的官道。</p>

    每次狗子都能遇到安享天年的老爷子,从这个凉亭一次又一次的走过,甚至还会问这个天资聪颖的小小人儿,他还能不能再见到这个宅子再次扩建的场景。</p>

    狗子哼着哈着,奉承话必须会说,而且老年人的马屁很好拍,直来直去就行,人老成精,但有些话反而不计较了。</p>

    最开始狗子本没想过会遇到徐平,因为徐家虽然只有下等世家这么个比量

-->>(第1/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