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初战五通—季问伯答
年的改进发展后,这套制度最终形成欧洲近代文官选拔制度。

    之后又过了二百多年,终于在二十世纪后期,绕了一个大半个地球再度传回中国,这次它改了个新名子叫做“国家公务员考试”,其中很多科举制度中就存在的规章条例都被继承保留了下来。

    惊喜不惊喜,意外不意外?

    为什么当代中国人会对科举有这么大的偏见?

    主要是因为当时首先站出来批评科举考试,号召教育改良的都是一代大师。他们广有声望与号召力,首先对科举制度进行发难,在当时引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到后来的五四运动、白话文兴起之时,世人跟风,欲师前人故智,准备把科举制度拖出来,再打一番死狗,也好卷起更大的风潮。

    可问题是此时科举已经停止了快二十年,那些真正经历过科举,有功名在身的人,当下最年轻的也有四十多将近五十岁了,多半儿也已经在政坛上混出成色。

    眼下这些人居官唯稳,自然和那些卷起五四风潮,敢冲敢打的小年轻们凑不到一起去。

    所以在五四运动中大肆批评科举制度的那些人,其实压根儿都没亲身经历过科举。

    他们只能在前人批评科举因循守旧的思想基础上,再加以‘大胆’的想象发挥,借助口诛笔伐,把科举制度批评得一无是处。

    但十分讽刺的是,起初那些意见中肯,言之有物的批评文章,渐渐被埋没在历史尘埃之中无人知晓。

    而五四运动中那些‘标新立异的’批评文章,反倒随着白话文的广泛流传,被后来的人们记忆传诵,最终统一了国人对科举制度的看法……这真是历史给我们开了一个恶劣的玩笑。

    要知道最初的那些批评者,多半儿都是考中过科举,有功名在身的大家,比如提倡新式教育的着名学者蔡元培。

    他自然有资格说科举因循守旧,因为人家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这白话文写得针砭时弊,意味隽永;旧式文言照样骈四骈六,文采飞扬。

    人家当年也曾中过贡士,还名列二甲第十四名,相当于现在全国统考第二十四名。

    只不过蔡老恰巧为母丁忧,未能继续参加接下来的殿试,否则他妥妥地是个进士。

    到了蔡老那种水平,自然可以说科举如何如何不好,因为人家是中过举的。

    谁可以说学历不重要,只有个人能力水平最重要?

    学中文得是香港的,考理工得是麻省的,连平时自嘲自己就是个随便打打游戏的‘小主播’,那也得是清华本科,北大硕研的出身才行。

    !--88:103160:44441140:2018-12-0202:2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