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127章 夺取大桥


    最常见的,就是给炮弹装上压发或着拉发引信,然后由工兵埋设,通常用在交通要道或者是阵地前沿。

    因为容易改装,埋设也非常简单,对炮弹没有要求,从203毫米大口径榴弹到60毫米迫击炮炮弹都可以,所以这些改装地雷在战场上的应用非常广泛,也就没办法统计出准确的数量。

    正是如此,没有人知道伊拉克军队手里有多少地雷。

    当然,地雷的威力绝对不容小觑。

    在两伊战争中,地雷导致的伤亡达到了30万,仅次于炮击!

    反人员地雷就不多说了,不管是谁踩上去,就算没有被炸死,下半辈子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

    关键是反装甲地雷。

    按照军情局提供的资料,侯赛因当局在两伊战争的8年当中,分多个批次,从迢曼帝国与西骆沙采购了大约30万枚反装甲地雷,而且在战争结束之前只用掉了三成,其余20余万枚全都储存了起来。

    这些反装甲地雷全是大杀器!

    不要忘了,迢曼帝国与西骆沙要直接面对东方集团,哪怕一直保持着进攻势头,也不敢指望能够彻底打败梁夏帝国,最后肯定得由攻转守,也就得在战略防御阶段顶住东方集团的钢铁洪流。

    关键就是,西陆集团肯定是在无法继续进攻的情况之下,才会放弃主动权。

    也就是说,在战略防御阶段,西路集团的装甲力量必然所剩无几,不会指望依靠装甲部队来守住战线。

    其实,在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还通过沙乌地等波沙湾南岸的产油国,获得了一些梁夏帝国的反装甲地雷。只不过,数量并不是很多,而且梁夏帝国的反装甲地雷很一般,性能算不上突出。

    在北岸突击的装甲部队,不但受到了伊拉克军队的威胁,还有后勤保障的问题。

    在连番的火力打击之下,希纳菲耶的伊拉克军队一直没有发起具有威胁的反击行动,始终没能攻上桥头堡。

    说得直接一点,也就是山穷水尽。

    那么,如何才能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守住战线呢?

    就是地雷!

    正是如此,西路集团一直很重视地雷,特别是用来对付坦克的反装甲地雷。

    因为战术需求不同,所以迢曼帝国与西骆沙在发展反装甲地雷的时候,选了两条截然不同的技术线路。

    除了采购与装备打量性能先进的扫雷装备之外,帝国陆军还通过投资方式,研制了一些非专用的扫雷装备。

    这一轮凶猛的轰炸,直接挫败了伊拉克军队的士气。

    他的这个举动,还给丁镇南制造了一个小麻烦。

    迢曼帝国的反装甲地雷,更注重部署性能,战术使用更灵活。比如由“狂风”战斗机搭载的mw-1航空布撒器,能装填上百枚反装甲地雷,而一架“狂风”ids能在机腹重载点上挂载两具。只需出动一个小队的4架“狂风”ids,就能在一条宽达10千米的防线正面布设反装甲雷区。

    为了提高地雷的战术灵活性,迢曼帝国还研制了反装甲与反人员两用地雷。

    因为需要通过制造破片来达到杀伤人员的效果,同时得降低质量提高撒布密度,所以这类两用地雷的反装甲效果并不是很好,一般只能够用来对付步兵战车这类轻型目标,对坦克的威胁不太大。

    西骆沙的反装甲地雷走的是另外一个极端,更注重威力!

    因为直接面对东方集团,正面对抗东方集团的主战坦克,所以西骆沙的反装甲地雷有一个硬指标,至少能够炸穿梁夏帝国主战坦克的首下装甲,破甲厚度

-->>(第2/5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