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35章 清理库存
    “雪鸮”部队与高巨王国的“攻-g”机群,宣告了首轮空中打击行动正式开始。

    在接下来大约一个小时之内,联军的数百架战斗机与攻击机蜂拥而入,其中三分之二飞往巴格达。

    这也是首轮攻击的关键所在。

    在拟定计划的时候,有部分参谋,特别是盟国的参谋就提出,既然是以解放科威特为主要的目的,就应该击中打击科威特境内与伊拉克南部地区的目标,没有必要在巴格达方向上耗费太多兵力。

    显然,丁镇南根本没有把这些建议听进去。

    他甚至懒得给盟国参谋解释。

    有什么好解释的呢?

    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军队是背靠本土作战,不打垮伊拉克的军事体系,怎么可能消灭入侵科威特的伊军呢?

    就算现在无视,进入到地面战争阶段,还是要面对这个问题。

    在此之前,也就是空中打击阶段,就应该从整体战局的高度考虑,而不是只着眼于局部一点。

    以打垮伊拉克的军事体系为目标,那就应该重点打击巴格达!

    这种从总体局面着手的战术思想,在帝国军队里面算是常识,从正规军校毕业的军官都有这样的认识。

    往前追溯,当年的波伊战争也是如此。

    如果说有什么区别,也只是受技术手段的限制,帝国军队还无法通过高强度与高效率的空中打击完成全部作战任务。

    这种以空中打击为主的作战方式,对战术的影响也非常巨大。

    简单的说,首轮打击的主要任务其实是瘫痪伊拉克空军,也就是以夺取绝对的制空权为目的。

    结果就是,首轮打击锁定的400多个目标,有八成是空军基地与防空阵地。

    战斗开始之后,丁镇南就没有离开过指挥中心。

    随后,陆续收到各支部队的战报,准确说是完成打击行动之后的报告。

    有预警指挥机,还有几架专门负责通信中继的辅助飞机,不存在要等到作战飞机返回基地才能收到消息的问题。

    按照安排,所有的作战部队,在完成攻击任务之后就要立即汇报。

    这样,才能够安排专用的侦察机执行甄别任务,并确认是否需要在下一轮,或者是今后进行补充打击。

    虽然只是单方面的报告,还没有拿到更可靠的侦查报告,但是打击效率依然远远超过之前的预估。

    前面几支机群,投弹的命中率在70以上,对目标的摧毁与瘫痪比例约0。

    这是称得上“理想”的结果。

    在之前几场战争中,战术航空兵的打击效率最多就40,对目标的瘫痪与摧毁概率能达到50就很不错了。

    此外,战损率也比预料的低。

    攻击巴格达郊外空军基地的2架“攻-g”,已经有0架与基地取得了联系,其中的架被高射炮击中,也许在返回之后就要报废。就算没有取得联系的2架都被击落,战损率也在能接受的范围之内。

    此前,丁镇南已经做好了为这座空军基地损失5到7架攻击机的心理准备!

    到凌晨3点过,才收到第一真正意义上的“战报”。

    执行制空任务的2架“战-b”前出到巴格达西部,拦截了2架由北面飞来的伊拉克战斗机。

    在“战-b”开火之前,这两架伊拉克战斗机就转向飞走了。

    根据预警指挥机截获的信号,准确说是测出的敌机飞行速度,很有可能是两架从骆沙民主共和国引进的g-25战斗机。

    当然,

-->>(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