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标铜》正文 第五十三章 障燧举火畏传道(二)
眼下情势不明,那些织户们议论汹汹更甚昨年,正是要我们稳住才好,我想这正是棉布行的试探,不然我们明面上一家做茶的,请我们作甚?也许这还是个机会。”

    “那我叫弟弟跟着东家。”胡海的弟弟胡峰如今明面上管着胡府的家丁,实际上也是做的保卫工作。

    “就让胡峰单独跟我去一趟,目下还不用太过担心,此地好歹也是江南首善之地。”

    “但也有‘民抄董宦’殷鉴在前。”胡海还是放心不下。

    胡海说的是前些年董其昌家被百姓焚毁一事,当时也是有人在民间传檄,说董家强抢民女,逼死士子,引出好大一场风波。如今看来虽然不能说董家一点没错,但在江南舆论也的确可以杀人,其中捕风捉影之处颇多,可见在松江府地盘,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事情从来不少。

    今年松江的织厂和织户对原棉供应多有焦虑,辽东因为军需的缘故,北直隶的棉货多往肃宁去了,那边的织厂也多,织成的多半就直接送了出关,连带山东的棉花经登州过海的都比往年多了不少。加之去年以来又受到澳洲布的冲击,江南民间的怨气着实不小。

    “我自省得。”胡八荣故作轻松,当日午后他便先去拜会了县中首富顾昌祚,这一位也在受邀之列。

    到了第二日巳正,胡老爷如约来到豫园。

    这处嘉靖朝原任刑部尚书潘允端为自己致仕隐居而建的庭院出自造园名家张南阳之手,直到四百年后依然风采。但今时潘允端已故去十年,失了庇佑的潘氏虽然在朝中还有些故旧,但也不如当年风光。如今潘家的几个后辈多在京中衙门任职,但位小职卑,是以守着偌大的家业,也将心思用在了经商之上。

    上海一县,最利丝棉海贸,因之松江府的布行潘家也有参与,这回一说到在上海摆宴自然便想到了豫园,潘家倒是满口应允了。

    进得堂中,却已有人早早等着。

    “雪岩兄,你可是来得迟了。”行首郭增福笑着迎上,嘴上称着胡八荣的表字,这表字还是平元老给他取的。郭增福是松江府布行的行首,也是松江府城东门外厢最大一家织厂的主人,华亭县出的三棱、云布、飞花、眉织,他家德云堂占了一半多,尤其德云堂的尤墩布,雪白细腻,更是上好的袜料,远销各地。

    胡八荣见过了郭增福,又见了潘家管事,潘家如今尚在的主家是潘允端的三弟潘允亮,但这位三老爷寄情书画平日并不理事,柜上的事情都让家中管事来做。

    顾昌祚也亲自来了,见到胡八荣微点了点头,他与胡八荣的关系是得亲家徐光启牵线,其中自少不得王星平与傅小飞的运作。

    除此之外,其他在座的也都是府中有数的棉布商人,背后的势力则更是错综复杂,胡八荣大略知道的便有浦东陆家,华亭董家、徐家,常熟钱家,青浦蔡家,其他还有一些一时也认不过来。

    但如常熟、华亭、青浦三县,距此都不算近,这些人显然是早就到了的,今日的阵仗倒比预想大了许多。

    尚未开席,郭行首已经将话题挑了起来,“今日难得潘府君抬爱,将豫园借与我们这些行商的粗人,实在是荣幸。”

    潘家管事接着话茬,“郭行首说哪里话,若不是布行经营得好,哪里有如今的兴旺局面,既是行中的各位员外设宴,潘家略尽地主之谊也是应当。”

    “哎,可惜再往后就没有什么好日子了。”一名中年说起丧气话来。

    “沈老爷何出此言?”

    “何出此言?今年收棉各家可都足数了?我这边头发都要焦得白了。”这位沈老爷哼笑一声,说话间不忘往胡八荣那边瞟上几眼。

    此言一出,其他几家

-->>(第2/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