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标铜》正文 第二十三章 北城烽烟试曲直(七)
 “冲然,你来说说这择官之道当如何?”</p>

    马士英如今已是贡士功名,只要下一科参加殿试后便能授官,退一步说就算不要进士头衔以他如今的功名一样可以参加高级官员的拴选,王星平想这也许就是马文卿叫自己侄儿回话的缘故,当然也有教化其他学生的因素在内,毕竟马士英的老子没有让他参加上一科的殿试明面上的理由只是‘少不任吏’‘以老其才’。</p>

    而择官一提也是《贞观政要》中的一章内容,马文卿拿这个来考学生完全说得过去。</p>

    年青人站起身来,先向老师行了一礼,便侃侃而谈起来。</p>

    “学生以为,治国之本,关键还在审查官吏。务要根据才能授予适当官职,更应精简官员。所以《尚书》才会说‘任官惟贤才’,也是‘官不必备,惟其才’一句的本意所在。”</p>

    马文卿点头称是,“所谓宁缺毋滥正是这个道理。”</p>

    马文卿说这话时明显有些叹气,明白人都能知道这是在说什么。</p>

    当今的这位天子平日躲在内廷不出来视事,内阁拟定的各级官员任命许多也留中不发,造成如今大批职位长期空缺,马文卿久在宦海,这‘官不必备’四个字倒是让他颇生感慨。</p>

    “但也不可太过,还是要谨守中道才是。”</p>

    马士英应该是听明白了伯父的语气跟着补了这么一句,儒家推崇中庸怎么说都不会有错,放在这里倒像是在回应伯父刚才话语的抱怨之意。</p>

    “学生以为,近来国家纲纪不整,也不在官多官少,还是要看是否用心做事。”</p>

    马文卿听着有所缓和,忽然转过头看着王星平。</p>

    “天成,你觉得呢?”</p>

    王星平毫无先兆的被马文卿点了名,看了看周围同学的目光,也只得无奈站了起来。</p>

    先向马文卿鞠了一躬,“冲然学兄说的都是好道理,我等身为读书人以后都是想要出仕国家,若不恪守中道倒是将事情做差了。”</p>

    他暗自庆幸还好说的是观点,《贞观政要》这书虽说是唐人所撰,但内容算是朴实易懂,若真是让他说什么注疏说不定就要丢人了。奉承完老师的侄儿这位贡士师兄,王星平才表达起自己的观点。</p>

    “不过以星平的愚见,治国的大道理我是不懂,倒是阳明先生讲格物致知四个字值得好生揣摩。”</p>

    马文卿觉得这个回答尚没有脱离自己对王星平的了解,听他往日事迹便是个老于事功的小子,遇事往实际的方向去考虑也是寻常,“听说你家要兴办铁冶,莫不是也是因为这格物致知?可有些心得?”</p>

    王星平老实回答,“的确是有这么回事,不过若说是格物致知也就只有器械精良沾得上边,其实也是为了以旁义证大道。”</p>

    马文卿呵呵一笑,“好个以旁义证大道,那你平日读些什么书正好说来与各位师兄分享分享?”</p>

    王星平并不推辞,“近段时间忙碌得很,耽搁下不少功课,倒是前些日子读过几章《纪效新书》。”</p>

    “是戚武毅的那一本?”</p>

    “正是。”</p>

   

-->>(第2/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