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标铜》正文 第十三章 佽飞禁旅严千帐(一)
吃剩下的下脚料,最多的是炼制猪油剩下的油渣,洒了些盐,饿得久了的大食商人们很快便喜欢上了这种食物,连带着养猪场也在劳改营中建了起来。</p>

    朱大钊忙着筹建他的军校,和劳改营这边倒是别有一番对比,同样的激励,无论是文化课还是专业课,每次考试结束后发给成绩优异者的不再是实物,而代之以的是一种花花绿绿的纸片,认字多的学员已经能够将纸片上的文字认出不少。</p>

    红色的长条形硬纸,一张不过巴掌大小,摸起来却格外的凹凸有致,让学员们爱不释手,即便是有人见过的大明印刷最精美的国子监版图书也不及这纸页片上的精美图案之万一。</p>

    纸片正面上方写着六个隶书大字——‘大宋中央银行’,六字下面又是四个更大的宋体字——‘当一陌’,旁边又有稍小一些的大食草码,写作‘100’,纸片右侧有个人像,旁边小字说是轩辕黄帝。</p>

    不过如这样的‘当一陌’红纸首长赏得便不多,更多的还是墨绿色的‘当五十文’和灰色的‘当十文’。</p>

    军校门口有一处首长经营着的小店,里面一应新奇物品不少,尤以食物和酒水为多,开始的时候,拿到赏赐的学员们多是马上去店中换成实物,等换得多了,发现这纸片真能当作钱用,且多的还有找头,几个花费多的手中便有了许多紫色的‘当五文’和草绿色的‘当一文’,一罐玻璃罐子装着的黄桃蜜饯,要价二十五文,还不收铜钱和银子,只认纸币。而这样的经营行为渐渐的不仅没有增加销量,反而出现了滞销,有了‘钱’的学兵们不再挥霍,知道了纸币价值的他们开始把这些花花绿绿的纸片积攒了起来,平日里也不再轻易使用了。</p>

    …………</p>

    “这纸币背后的图到底是什么玩意?”</p>

    “《万里江山图》啊。”</p>

    政事堂确定纸币规格时,特意选择了几幅代表画作作为纸币背面的图案,其中‘当一陌’的最大面额,便选定了南宋赵黻的名作《万里江山图》,五十面额以下的则是分别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截取的片段。</p>

    朱大钊和徐玄策边走边说着话,如今的文莱城,大宋的元老们已经可以安全进出,活生生的例子比起道理更能教育人,在前次一战中吃过大亏的哥达央部如今最为老实,只能夹着尾巴做人。因为黄家在城中的竭力搜捕,大食商人已经呆不下去,纷纷卷铺盖走人,对于这样的情况经略司并没有太多干涉,只是让黄顺之转告他兄长不可太过,毕竟文莱城还是个通商口岸。</p>

    徐玄策每周会来城中巡视几次,每次都是朱大钊一起,说是陪同,其实也是因为管着文莱城的城防改建,旧有的城墙都是以木板围定的一块,在最新的规划中,工部的意见是全部拆掉,只在重要路口建立小型地堡扼守。</p>

    “城中的控制还是要再加强。”</p>

    “拆了城墙会好上许多,不过最要紧还是我们的干部太少,必得加紧培训才是。”</p>

    现在预计在地堡职守的都是穿越者,最多轮换带上几个学兵,人力一铺开当真是捉襟见肘。</p>

    朱大钊不以为然,“一个合格的能够识文断字还能办事的干部,没个五六年哪有那么容易培养得出来,没有干部就得窝在婆罗洲不对外扩展了?”</p>

    “以军事实力论,现在就扩张还是可以的,不过

-->>(第2/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