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大唐第一巨商》正文 第276章:日进斗金
同一条街上经营。东市上的绢布行、丝帛行、绣品行、染布行、成衣行、鞋帽行大部分都集中在东市南大街的西部,去那里买布料和买衣服的人也比较多。

    卖东西并不怕扎堆,只有形成规模化的市场才能吸引更大的客流量。

    盘下店铺后,秦钺又从百工坊里叫来几名工匠,把铺面简单改造了一下。

    因为这家铺面以前是经营幞头和鞋帽的,室内的柜台和货架都是现成的,室内的格局基本不用做太大的改动,也就是简简单单地装潢一下,再换一块大点的匾牌就行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现在有了作坊,有了工匠,也有了铺面,就差制作裘衣的材料了。

    秦钺先让牙郎田七带人在市场上收购了一些本地产的羊皮,又从胡商手里收购了一些出产自亚洲北方寒冷地区的貂皮和狐皮,最后又进了一些布料。

    既然是开裘衣行,就不能只售卖价格昂贵的貂裘和狐裘,走货量最大的羊裘也必须要列入经营项目中,甚至还要加上兔裘、狼裘、狸裘等中档的裘衣。

    为了尽可能地降低成本,秦钺又让彭彪和林宽带上家奴邓羽赶着马车去了长安城城西的乡下收购羊皮和兔皮等常见的皮货。

    长安城东郊不需要专门派人前去收购皮货,让孙文和韩三郎等人在农庄那里设立一个收购点就行了。

    裘衣行还需要一个掌柜的,秦钺决定让他的妾室杨阿柳出任裘衣行掌柜,除了把丫鬟听雨派给杨阿柳使唤,在杨阿柳地提议下,秦钺还让孙文从农庄里派了一辆马车,去新丰县把杨阿柳的妹妹杨阿美接到了长安城里,并从农庄里调了一个小厮做伙计,这样裘衣行的掌柜和伙计就都齐了。

    此时秦钺把裘衣行开在东市南大街上的又一个好处也显现了出来,那就是裘衣行距离安邑里的家比众乐坊还近,杨阿柳她们每天从家里出来,几分钟就能走到店铺里,连马车都用不上,晚上打烊后,留一个小伙计在店里看店就行了。

    秦钺以前从来没接触过制衣业,对制作裘衣的工艺一窍不通,制裘作坊开工后,为此他还去了一趟百工坊参观了一下。

    制作裘衣的第一个工序是鞣革,所谓鞣革民间也叫熟皮子,就是把已经晒干非常坚挺的生皮子鞣制成质地柔软的熟皮子,然后才能制作裘衣。

    鞣革的工序又细分为浸泡、刮肉、脱脂、泡酸等工序。

    秦钺发现古代的工匠还是很聪明的,虽然古代没有洗涤剂,但他们却懂得用从盐碱地里采集的碱粉为毛皮脱脂,古代也没有现代皮革厂里那些专门用来鞣制皮革的化工原料,但工匠们却懂得如何用硝石粉、食盐、明矾石、草木灰等材料调制鞣制皮革的溶液,然后倒进一排排的大水缸中,再把经过浸泡、刮肉、脱脂的生皮子放进溶液中浸泡几天,然后将皮子取出来绷在木板上晒干,就得到了可以制作裘衣的柔软熟皮子。

    在鲁师傅带领几名徒工配合下,几名皮匠和裁缝加班加点地赶工,不到十天就制作出了第一批裘衣,除了上百件羊裘,还有十几件兔裘和鼠裘,以及几件貂裘和狐裘。

    秦钺让工匠们制作的裘衣款式很多,既有外毛内里的裘皮大衣,也有外面罩着丝绸面料皮毛在里面的裘皮大衣,还有半身的皮袄和全身的披风,甚至连毛坎肩和女孩子喜欢穿的毛披肩也有,正可谓种类繁多样式齐全。

    当第一批裘衣制作好后,武定也适时地带着章武从终南山拉了一车毛皮回来,其中大部分都是狐皮、狼皮、獾皮和黄鼠狼皮,另外还有七张豹皮和两张虎皮,就是没有鹿皮。

    鹿皮虽然也可以制作裘衣,但却因为披毛太短,保暖性太差,甚至连便宜的绵羊皮都不如,关键是鹿皮要比绵羊皮贵得多,

-->>(第2/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