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大唐第一巨商》正文 第263章:热闹的百工坊
茶,想买茶得去药铺里买。

    这纯属胡说八道,中国人从上古年间就开始饮茶,到唐代茶叶种植业和加工业已经相当发达,而且茶叶还是丝绸之路上仅次于瓷器和丝绸的第三种大宗货物。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里也有“野者上,园者次”的描述,意思是说野生的茶叶最好,种植的茶叶次之。陆羽明明是根据前人的饮茶习俗,考察了南方几十个州府,访问了数不清的茶农和村老,历经二十多年才写成的《茶经》,可有些所谓的砖家就是喜欢睁着眼睛说瞎话,愣说唐代人不喝茶。

    估计这和唐代以前没有“茶”这个字有很大关系,唐代以前的“茶”都写作“荼”,陆羽的《茶经》成书后,也许是因为雕版印刷的工匠粗心大意,不小心把雕版上刻好的“荼”字弄掉了一横,结果就变成了“茶”,从那以后就有了“茶”字。

    还有人说,就算唐代人喝茶,也会在茶叶里加上葱、姜、枣、橘皮等杂七杂八的东西。

    这已经不是胡说八道了,简直就是放屁!

    陆羽在《茶经》里确实说过有些唐代人喝茶喜欢在茶叶里加上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杂七杂八的东西一起煮了喝。但人家陆羽说的是“或用葱、姜、枣、橘皮……”煮之百沸,一个“或”字就已经说明一切,意思是说有人喜欢这样喝茶,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样喝茶。有些砖家文言文都没学好,就出来写论文骗人了,真不知这些人的语文老师看了他们的论文后,会不会气得顶开棺材盖从棺材里跳出来!

    不过,唐人喝茶确实大多是煮茶喝,沏茶喝完全是秦钺的个人喜好。

    秦钺在桌子上铺开一张用粗麻纸和炭笔画的图纸,对鲁师傅和陈忠道:“鲁师傅,陈师傅,你们都坐下,我和你们说一下咱们百工坊未来的营建计划。”

    为了建造百工作坊,秦钺前几天就画好了一张平面图。

    鲁师傅和陈忠坐下,秦钺指着图纸道:“这是咱们百工坊的未来营建图,不过因为季节的关系,我想等到来年春天再建造房子。咱们现在急需要做的是把圣上要的一百支球杖加工出来。我打算把剩下的四间正房作为加工木料的作坊,另外再把东面的三间厢房改造一下,最南面的两间改造成蒸煮房,用来蒸煮木料,北面的一间改造成烘烤房,用来烘干木料。你们看,这里是灶台的位置,这里是烟囱的位置,这里是烘烤房夹层火墙的位置……”

    秦钺对着图纸为鲁师傅和陈忠做着详细讲解。

    鲁师傅有些不解:“少东家,木料为什么还要蒸煮?”

    秦钺解释道:“这是加工木料的一道工序,因为木料经过蒸煮后,既可以达到除虫的效果,又可以使木料的内部质地变得更加紧密结实。”

    鲁师傅明显有些惊奇:“少东家,不瞒您说,小人虽然做了大半辈子木匠,但还是第一次听说加工木料还要蒸煮的。”

    陈忠也问道:“少东家,木料放在外面就可以晒干,为什么还要烘烤?”

    秦钺道:“这是因为把木料放在太阳底下暴晒,既耽误时间又容易发生翘曲变形和开裂,而把木料放在烘烤房里烘干,因为温度高,加之木料四周受热均匀,既可以节省时间,也可以避免木料发生翘曲变形,这也是加工木料的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

    秦钺前世的家里是开红木家具厂的,当然对木料的加工工序了如指掌。

    等鲁师傅和陈忠搞明白了蒸煮房和烘烤房到底是怎么回事,三人便开始研究怎样垒砌灶台、烟囱和火墙。

    鲁师傅和陈忠都是老工匠,接受能力都很强,加上又有秦钺画的图纸作为参照,很快就明白了秦钺的意思,心里对蒸煮房和烘烤房的样子也

-->>(第2/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