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大唐第一巨商》正文 第210章:龙颜大怒
德坊,大明宫内的京兆尹院只是京兆尹临时办公地点。

    自唐玄宗后,为了防止像李成乾逼宫、李重俊兵变等类似的太子造反事件再度发生,李隆基废除了太子长期居住太极宫东宫的制度,在大明宫中朝院落东部兴建了一处名为少阳院的宫殿供太子居住。因太子古称少阳,所以太子寝宫也叫少阳院。

    大明宫内的御史台也不是御史台的正衙,御史台正衙位于太极宫南面的皇城——俗称南衙,故此大明宫内的御史台又称御史台北台。

    宣政殿才是自唐高宗以后唐朝历代皇帝日常主政的大殿。

    但李隆基是个特例,李隆基一直在位于中朝院落后面的内朝主政。

    内朝是大明宫的第四个院落,也是朝会区的第三个院落,再后面就是大明宫的第五个院落——皇帝庞大的后宫了。皇帝的后宫里住着数千名妃子和宫女,这些女人都是为皇帝一个人服务的,平时除了宦官,大臣们不经宣召是绝对不允许擅自进入皇帝后宫的。

    内朝的主殿是大明宫内的第三大殿紫宸殿。

    紫宸殿也称天子便殿,李隆基平时和宰相等大臣商谈国事都是在紫宸殿进行。

    内朝虽然也是朝会区,但因为内朝是从皇帝后宫分割出的一块区域,也处在后宫的范畴以内,普通官员不经宣召也是不能进入的。

    参加早朝的百官只能在宣政殿前驻足,在此等待皇帝的宣召,就算有本上奏需要面见皇帝,也要按程序进行。

    秦钺原本以为,既然是上朝,肯定会像电视剧里一样,皇帝坐在高高的金銮宝殿之上,文武百官也会进入大殿,分立在朝堂两侧,有本上奏,无本退朝。可让他根本想不到的是,文武百官竟然连进入大殿的资格都没有,只能分立在宣政殿门前的台阶两侧候旨。

    等不多时,有太监站在宣政殿台阶上宣旨,宣紫微令姚崇、黄门监卢怀慎、殿中监兼太常卿姜皎、京兆尹李元紘、中书侍郎苏颋等大臣去内朝紫宸殿议事,其中还有程伯献等找皇帝有事协商的文武大臣。

    而秦钺等普通官员只能继续在宣政殿外候旨。

    秦钺以前一直不理解,唐代的大臣上朝为什么要站在殿外,要赶上下雨的日子,那文武百官不全都淋成落汤鸡了?

    现在他终于明白了,原来大殿的廊檐十分宽大,赶上下雨下雪的日子,文武百官可以站在廊檐下躲避雨雪。

    大约等了两个小时,又有大太监登阶宣示:“圣上赐百官廊下餐。”

    所谓廊下餐,就是朝廷给早朝官员提供的早饭,因为是在大殿廊檐下就餐,故称廊下餐。

    一时间,尚食局的主膳人员、小太监们在廊檐下排下几大排食案,摆下了饭食。

    当然,宰相等高官是不可能在大殿外面用餐的,这些人一般都在政事堂用餐,亲王等王公也有专门用餐的地方,有时候皇帝还会赐宴。

    苦就苦了占绝大多数的普通官员,不但连把椅子都没有,只能坐在冰凉的地上,而且吃个饭旁边还有监察御史负责监视,谁要是敢高声喧哗或者吃饭时到处乱窜,就会被监察御史们狠狠地记上一笔。

    不过,秦钺倒是不觉得苦,而且还觉得蛮新鲜的。

    因为是皇帝赏赐的早餐,虽然算不上奢华,但饭菜的质量还是不错的,不但有热汤热水有蔬菜,而且还有羊肉和蒸饼,热气腾腾的,一看就会让人产生食欲。

    官员们按品阶排着队走上台阶,在廊檐下逐次席地而坐,有的用筷子,有的从腰上解下餐刀,开始准备就餐。

    很多官员凌晨就起床了,忙活了半宿外加一早晨,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了,一见到满桌子香喷喷的饭菜,就

-->>(第2/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