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默氏录》正文 第一百章 眼光
    陈默确实没有拜入杨门的意思,这一趟杨家之行正如杨旭所说以见识的心思居多,当然也不排除他这个假期没有其他安排的因素。总之能否留在杨家坳中修行武艺这一点陈默并不强求,成则欣然,不行也不至于觉得遗憾,权当是陪杨旭返乡一游罢了。

    不过,既然如今杨家老爷子已经开口应承了,陈默也不是那种没眼力见的人,所以即便不是杨家门人,他还是对杨老爷子行了一个弟子礼。至少在留在杨家坳的这段时间,陈默觉得自己对杨老爷子以师礼相待并不算吃了亏,相反还占了杨家乃至整个杨家镇大部分人的便宜。

    当然陈默跟杨旭爷孙俩在这方面还是有一些共同之处,并不会太拘泥于这些形而上的东西。而作为‘旁听生’的陈默自然也懂得拿捏分寸,至少他不会自视甚高,觉得自己已经同杨旭一样可以跟那些武师做同辈论。所以在面对在这些武师时,陈默还是一口一个前辈的称呼,不管是年纪还是武道资历,他这样的姿态都算理所应当。

    而之所以还会频繁跟这些武师打交道,自然是因为陈默修行功课上的原因。

    老爷子说会像教导杨旭一般亲自指点,但这也不是说真的就手把手的教,就算是身兼嫡孙跟首席弟子身份的杨旭这些年都已然没有了这种待遇。

    虽说卸了官家顾问的身份之后,杨老爷子如今的日常重点就是教徒授业,但是武之一道自古有‘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说,所以手把手言传身教的那种方式并不常见,普通的武师尚且如此,更合何况以杨老爷子在杨家的辈分地位。

    若要说有,也就是在杨旭早年梳理根骨、打熬基础的时候才见过老爷子有这般施为,之后等杨旭武艺逐渐成型之后,老爷子对他的干涉其实就开始慢慢减少了。

    就像文人开篇各有笔风一样,武者的武艺风格也各不相同,却不仅仅只能用刚柔二字来区分。甚至来说,武人必须得有自己的武风才能最终开拓出自己的武道。倘若做师傅的在弟子身上打下的烙印越多,将来他想破茧成蝶一飞冲天的枷锁就会越重。

    所以不仅是杨旭,包括那些老爷子门下的武师都一样,他们如今都有了自己的武道,而杨老爷子所能做的便是以自己的经验跟感悟来给弟子们一些提点跟借鉴,真正教导的地方却是不多,更多的是要靠弟子们自己去体悟去突破。

    陈默现在当然还没有自己所谓的武道,或许以后都不一定会有,因为他太不‘纯粹’,没有对武道巅峰的那种信仰跟追求,武学只是被他当成一样工具在使用,当做一种技巧在研究。但是反过来完全将他当成一个没有一点根基的初学者也不恰当,因为他似乎有自己的技击风格,只是并不完善也不稳定,若是硬要将一些拳法套路生搬硬套让他去学,好像也不是那么回事,更没有那个时间。

    杨老爷子也是看出了这一点,所以在跟杨旭商量过后便有了一番决定,那便是让陈默以求学者的身份逐一与门下的那几位武师请教,因为这些武师专精的武艺当中涵盖了华夏武学大部分的内家拳流派,甚至有一两位还在外家拳修行上有了不俗的成就。一一筛选之下,不怕陈默找不到自己擅长并且中意的武技,之后再让老爷子着重指点就行了。

    这样一来,基本就等于是将一道豪华的武学自助餐摆在了陈默面前,而且品级还是凌驾华夏武修界巅峰的那种,若是传到外面去,却不知道要羡煞多少习武之人。

    杨旭虽然是有一副妖孽般的习武资质,能够融百家所长于一身,好比一部武学的百科全书,但是他的武艺之道同样只属于他一人,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任何一门拳术流派都带上了他自己的领悟跟风格,所以反倒不能让陈默有一种鲜明的对比性。所以就杨旭的意见来说,也是觉得这样的安排对陈默来

-->>(第1/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