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136章 in
化素质对统治的好处。这并不是说要让老百姓的文化素质达到什么高度,会识字,能明理,在封建社会而言,就差不多了。

    教化之功,是古代地方官很重要的功劳。

    对于太子这种统治者而言,民众认识统一的文字,不但有利于政令实施,有利于政策推广,还有利于民众对这个朝代心理上的认同感。一旦心理上认同,在没被逼到绝路上时,地方豪族再想搞分裂,民众内心是不认同的。虽然他们不一定会反抗,但朝廷想要平乱时,会少许多事。

    可中华民族的文字,可能真的是世界上最难学的文字之一,甚至在宿谊看来,连之一都可以去掉了。要推广文字,很是有些困难。

    太子听了宿谊的话之后,对推广文字一事十分感兴趣,他也提出了许多自己的想法。其中有两点,和宿谊的想法一样。

    第一点,就是简化现在的文字。现在文字是隶书,许多读书人已经自发的开始改变“隶书”,将其变得更简化。

    宿谊曾经听人讲过汉字的历史。汉字不仅仅是新华国建立的时候被简化,从古至今,它一直都在被简化。从纂书,到隶书,再到楷书,这并仅仅是字体的改变,文字的结构也有改变,这改变就是逐渐简化的过程。

    这些都是文化人们一代一代推动的。读书人是迂腐的这个概念,因为清朝而被许多人植入心中。但其实甚至明朝,读书人都不是迂腐的。明朝甚至已经出现内阁的雏形,他们的读书人也是文武双全,许多名将也是大文人。

    古代的文人们一直都在进步,从文字的改革上就可以看出。这文字的改革,都并非最先源自于朝廷从上而下的政令,而是书法家们自己改革创造,然后才被朝廷推广。

    楷书很早就出现了,在当今已经成为一种流行。但还未替代隶书作为官方文字。

    太子自己很喜欢,且也擅长楷书,他认为楷书比隶书更为简洁,易于推广。若是要向民众推广文字,将楷书作为官方正式文字是可行之策,也是易于推广之策。

    而在推广之时,太子认为,应该进一步简化如今文字。这样就到了太子想到的第二点,编纂字典。

    字典,或者说词典,这个时候叫字书。最早的有字书功能的书籍为《尔雅》。《尔雅》书如其名,就是规范语言,使其符合“雅言”。

    第一本系统的字书,为东汉时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它首创部首编排法,对字义、字形、字音进行全面诠释。

    《说文解字》为蒙童必学的课程。太子认为,若是要改革字体,定要重新编纂一本字书。

    宿谊不断点头。

    简化文字,编纂字典等等,他都想过,但这是基于他现代人的理解,觉得应该这样做。太子则是直接站在统治者角度,基于现在的社会,提出这种理论,宿谊心中连连感叹。

    如果不是经历过现代社会的教育和信息大爆炸,宿谊认为,自己比起太子,差得太远了。

    谁说古人是傻子?现代人,也就是眼界宽一些。这还得是本身受过良好教育,且见识较广的现代人。

    太子提出这两点之后,宿谊觉得自己好似帮不上什么忙,提不出什么意见。他绞尽脑汁,终于提出几点意见,挽回了作为大哥的面子。

    宿谊道:“字书可以编两部,一部是给读书人看的,尽可能详细。一部是给不识字的老百姓学习的,尽可能的简略。只要有常用含义即可。而且字书的字的诠释和词的诠释应该分开,嗯,就叫字典和词典如何?”

    太子想了想,道:“读音是否应该也单独列出来?”

    宿谊有了过往记忆之后,也就知道了这个世界如何学习的文字

-->>(第2/5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