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16章 第16章
食,好好的米饭拿去喂猪?可怜你老父老母种一棵苗汗珠子摔八瓣!”

    诸位学生汲取了这个教训没谁干过一样的事儿,只是在家里偶尔会和弟弟妹妹说学校里的东西有多好吃,他们以后长大了务必要进去读书……

    成年人嘴上不说啥,心里跟有一百个猫爪子挠一样,特别好奇学校食堂的饭菜什么味道。

    就这么一直让人这么好奇着多不好。

    前阵子一直在研究造纸和印刷术,现在批量造纸和印刷术都解决了。

    陆娇娇不止拿出旧菜谱还写了新的,都让人印好了放在书店里卖,店老板知道这是好生意,专门找出一张大白纸写了个大告示贴在门口,极为引人注目。

    这几天店里就没少过人,当天,许多人都买了菜谱,买完就脚下生风地回家做饭去了!

    为了物尽其用,陆娇娇一口气开了二十家饭馆,分布到秦国几个州,争取所有最繁华的地段都有她的小饭馆。

    董家三代同堂,二十来口人,干的是务农的活,因一家都是勤快人,但凡有钱就置办几亩土地,地越来越多,日子越过越好。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反之亦然。

    种地的是靠老天爷吃饭,董家人年年诚恳祭祀,唯恐哪年老天爷不给面子。

    这些天听人说有些地方冰雹打了苗,当地的人只能吃枣果腹,当家的董伯平忧虑起来。心里惦记着让儿孙学个一门技艺,年景不好时也好有条生路,若是没有荒年,多挣些钱养家也好。

    今天经过新开起来的书坊,正好听人说里头卖菜谱便有些动心又有些犹豫,他家里好几十口就没一个识字的,买了怕也不认识。

    此时,店里的小二小声吆喝“还剩最后三本,谁要?”

    他冲进去“我要!”

    人从里头出来,抱着三本书,又想起来一家子文盲,没一个认字的,第一次觉得发愁。

    董伯平有些后悔了,他家要么是能干农活的半大孩子,要么是小奶娃,当初就没让孩子去学校读书。

    现在想想,他又不指望那些小孩子种地挣多少钱,识些字又有什么不好的,那用得着像他这样花钱买了书却只能干瞪眼。

    董伯平本来想找个在学校里读书的小娃娃,但那些娃娃说现在认识的字还少,读不了,他让大儿子去印刷厂附近找个认字的来。

    听说印刷厂的书都是一个字一个字排出来的,那些人总有几个认字的罢,董伯平的大儿子找了好几个人才找着个识字的,说了些好话,又花了一笔钱才请到人。

    这人也不是有多高的学问,是从前凑热闹和人一起拜师认识的字,后来不耐烦就没学,到现在都忘记文章怎么写了,还勉勉强强认识字,因比旁人排版快,挣的钱也不少,就一直干着印刷厂的活计。

    但他干五天才能有两天歇着,不愿意接私活,董家大儿子一直掏钱,他不好意思了才答应。

    过几天,董伯带着几个身强力壮的子孙,到市肆边上摆了个摊子,身后是个临时垒起来的灶台,上面架个陶锅,浓香的汤汁在里头翻滚,别小看这锅汤,他们特意从屠夫那买来好些猪骨头整整熬了一晚上,又特意寻人买了好些个作料加在里头。

    摊子一侧立了个两层高的木架子,上头放着十来个一模一样的木盒,里头装着各色的丸子、菜干、猪杂羊杂、粗面,他这小摊子摆起来热气腾腾香飘十里。

    不一会儿就有人问“你这汤怎么卖?”

    董伯平拿出个二大碗指了下桌上的二大碗,“客官想吃什么自己去架子上选,一碗五个钱。”

    那人过去夹了大半碗,董伯平儿子接

-->>(第2/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