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七百五十六章:气化为人
道教的宇宙观理论、“长生不死”理论都是建立在“气”生命观基础之上的。“气”的原始意义本来很单纯,即原始水崇拜中构成天地万物的“水气”。

    翾楚说“照这样说,气这种五行的东西,居然包含了许多东西?”

    碧玉簪说“经过历代思想家,尤其是道教的广泛引申和反向推论,“气”竟无所不包,变得非常复杂、含混模糊了。但道教的“气”仍具水气的形态特征。如道教论及“气”的形态时说它“清微不见”(《老子想尔注校笺》),“元气无形,汹汹隆隆,卧者为地,伏者为天。”(注《太平经·河图纬》。)只有水气才具有这样一种看不清摸不着、四处弥漫、上天入地的特征。可见,以“气”为核心的道教理论实源于水崇拜的气生命观。”

    翾楚说“宇宙之间,大千世界,森罗万象,芸芸众生,其事业取向不一,但有一个共同的追求,是生存。人们在一世中不但追求生存,而且还希望在生存中愉快健康地生活。自古以来,人们探讨养生之道的极多,但最早最完善最具有价值的是道教。”

    碧玉簪笑道“道教的养生之法,起源于黄老,历史久远。广成子授黄帝以长生之道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是高道广成子传授与黄帝的养生之法,而黄帝就依这一养生宗旨而成正果,同时根据他修炼成功之法,将修炼境界分为三等,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虽有三种之不同,但均以顺应天地阴阳之运度为宗旨,以食欲有节、起居有常、绝情去y,使形与神俱(和)为中心思想。”

    到了春秋时代,老子仍遵依广成子传授黄帝“守一处和”这一养生理念,进一步在其著作《道德经》中阐述了养生之道。如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营”在这里当神魂讲,“魄”作j气与身形讲,这与《内经》中讲的“故能形与神俱”是同一道理。常人思虑过甚,七情逞狂,六欲放dang,使人神志紊乱,魂不守舍,心肾不j,阴阳失调,所以老子让人神形相守,魂魄相会,自然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