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六百七十六章:斋戒
值得提倡。

    翾楚说:“既然这些仪式如此重要,要怎么做呢?”

    吕洞宾笑道:“道教的斋醮仪式

    道教在进行斋醮仪式的时候,提倡的净口、净身、净心的思想源头,即是来自于《南华真经》。在进行科仪仪式时,念诵的《三宝词》中分别有忏除口业、身业和心业三罪障的韵词。《云笈七签》卷三十七写道:“斋者,齐也,要以齐整三业,乃为斋矣。”

    此处也说明,进行斋醮仪式时,参与者不仅仅需要在仪式开始之前必须进行洁净身心的活动,而且仪式本身还具有涤荡罪过和消除业障的功效。在《云笈七签》同一卷中还列出了三种不同的斋法:“一者设供斋,可以积德解愆。二者节食斋,可以和神保寿,斯谓祭祝之斋,中士所行也。三者心斋,谓疏沦其心,除嗜欲也;澡雪精神,去秽累也,掊击其智,绝思虑也。上士所行也。”由此,道教斋醮仪式的缘由和功效便具有了合二为一的结果。”

    钟离权笑道:“《云笈七签》中提到的希望通过斋醮仪式达到的“斋有二种,一则拯道,二则济度”的目的,还需要有具体的宗教仪轨来帮助其实现通天彻地的效果,这于是就涉及到了“醮”的概念。“醮”,原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举行冠、娶之礼的仪式,二是指祭祀的仪式。随着时代的发展,“醮”的第一种意思逐渐消失,而专用于指祭祀。道教中的“醮”,如罗天大醮、功德醮、文昌醮,均是通过道场众人诵经之不可思议功德力以及高功法师的道力加持,来达到感神明之昭格的作用,从而达到祈福消灾的心愿。

    斋和醮原本是分开进行的,至唐代杜光庭在黄籙斋中加入了谢恩醮的内容,斋醮才合一而称,也即我们现在俗称的“做道场”。纵然历朝历代不同派别之间的科仪仪轨有所不同,但进行斋醮的初心是没有改变的。《祭统》篇又提到:“外则尽物,内则尽志,此祭之义也。”经云“五浊恶事,难通清净之天”,只有“形神之清净”,才可以上感高真,下度幽魂,真正实现道教斋醮的莫可测量之神威力。这也正是为什么道教在诵经时一定要求信徒洁净身心的缘由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