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五百二十六章:人能常清静
对我们今天预防和解决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自然资源耗竭、自然灾害频繁等问题,具有突出的借鉴作用。生活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先人尚且懂得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难道生活在高科技信息时代的我们没有理由为维护生态平衡、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而奋斗吗?

    萧天枢说“为了达到延长生命乃至长生不死、飞升成仙的最终目标,道士们在待人接物方面制订了一系列人生行为模式,而贯穿于这些行为模式之中的基本精神是清静、寡欲。道教认为清静是进入“真道”的得道境界,而有是进入得道境界的障碍物。《清静经》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多,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因此,道教对人的持严历的批判态度。《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称“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强调要知足、寡欲。《西升经》更是严厉批判了人的,《为道章》称“欲者,凶害之根;无者,天地之原。莫知其根,莫知其源。圣人者去欲而入无,以辅其身也。”

    年复笑道“为了维持人个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适当的是必要的。但人的欲海难填,放纵,不知足地追求物质财富和感官享受,将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抗争,导致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破裂,使今日的全球性生态困境越陷越深。因此,为了维护人与人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以使人类社会能够持续地发展下去,使人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和谐、宁静的环境中,我们必须把自己的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能让它过度泛滥。在这方面,道教关于清静、寡欲的主张,对我们现代人形成正确的名利观具有直接的借鉴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