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163章:商纣王,妲己,比干
此的得罪了许多既得利益者,致使他最终失败。

    具体来讲,商纣王帝辛的几项改革政策,得罪了太多的贵族等人。

    ……

    首先,商朝曾经的中坚力量,其实是就是神权,被称为“一元神教”的力量,是商朝统治的基础力量。

    然而,商纣王帝辛却独树一帜,他蔑视陈规陋俗,不祭祀鬼神。

    其实,商纣王帝辛是想加上中央集权,有意削弱一元神教的存在,因此严重损害了一元神教的利益,他们怎么可能置之不理。

    一开始,有不少人明里暗里的,出来挑衅,结果被商纣王帝辛残酷的杀害了。

    所以,一元神教他们憎恨商纣王帝辛。

    盼着商纣王帝辛早点死去,换一个王来,只要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才不在乎谁来做这个王。

    曾经是商王朝中坚力量的祖宗一元神教,此时却成为动摇商王朝统治基础的主力。

    ……

    其次,商纣王帝辛大量任用“低贱”之人,大大的损害了王公贵族的利益。而且商纣王还想改变祖制,让自己的儿子来继承王位!

    因此,有许多人不再忠诚,他们成为叛逆者。

    不过还可以细分一下。这类叛逆者分为两类。

    一类是王党内部的叛逆者。这一类人又可分为两个群体。一个群体是以微子、箕子、比干为首的王族反对党。

    这是一群帝祖甲礼制改革的牺牲品。本来,按照商王朝“兄终弟及”的传承方式,这群人是离王位最近的。

    尤其是微子,是帝乙的长子。本来是最有希望称帝的,而且,在帝武乙在位,也确实有部分大臣拥立微子。

    但以太史为首的帝党拥立了帝辛。因为帝辛是嫡子。按帝祖甲确立的礼制,是以嫡长继承制为核心的。先是嫡长子、嫡次子、嫡三子等等,嫡子以后,嫡子以后才是以年龄次序排列,庶长子,庶治子等等。

    帝辛对微子一系的打击、排挤,决非是昏庸而远贤亲佞,而是政治斗争的必然结果。

    微子,箕子,比干、胶鬲等也决非孔子口中的贤人,而是一群因个人利益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商奸”。

    另一个群体则是商王朝的贵族。帝祖甲的礼制改革,不仅是确立了嫡长继承制,而且废除了王位继承和国家大事中的贵族公议制,使商王朝彻底泯灭了酋邦制的最后残余,完成了从酋邦制向国家、帝国的转进,在国家形态上迈进了一大步。

    而到帝辛时,帝国内部已四分五裂,神权、王权之间,执政集团与反对集团之间,帝权与贵族之间,诸多斗争已积重难返,帝辛无人可用,只好重用外来的人才——费中、飞廉、恶来等,而这又引起了反对党、尤其是贵族一系的强烈反弹。

    这两群人虽利益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帝辛。而费中,飞廉、恶来是抛弃了自己的氏族来邦助帝辛的,这在当时是不允许的,是引起公愤的。

    因而,帝辛的罪状中的“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昵比罪人”,“以奸宄商邑”便是由此而来。

    ————

    另外,和商纣王帝辛作对的第三类人,则是战国诸子。

    出于对证明自己观点的需要,先秦诸子无不“案往旧以造说”,以历史来证明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也是为什么“层累地造”的华夏古史诞生于战国的原因。帝辛被作为反面典型,为证明仁义重要,就举帝辛不仁不义的事例!

    这些对帝辛肆无忌惮的抹黑,早就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置疑与反驳。


-->>(第2/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