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33章 西餐
    张彥明和李舞兰到达申城是二十一号,星期六。 从95年五月起已经开始执行双休了,要星期一,二十三号才能办正事。 冲了个澡,李舞兰把两个人的内衣洗了晾起来,然后两个人才拉着手从酒店里出来。 实话实说,就算是在那么多的梦境里,张彥明对礼查酒店这一片儿也没有那么熟悉,算起来几生几世都没有股票金融打过交到,完全算是个新人。 而且做为一直兴办实业的他来说,对金融体系从内心就带着一些抵制。只有了解内情的人才知道他们对实业来说代表着什么。 但是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现在他也只能依靠这个来赚第一桶了。 话说华夏的谚语俗语大多形成在宋代以后,然后地不分南北都在使用和学习。就像这一句人在屋檐下,北方的人也在说,但其实并不理解,屋檐那么高为什么要低头? 那时候华夏的版图就是江浙岭南一带,包括申城。 为什么说人在屋檐下就得低头呢?张彥明曾经在梦里在申城生活过近两年时间,有个本地朋友对他说过,小时候,八九岁,一个人玩,把屋檐抠坏了被爸爸打。 “想吃什么?”张彥明看着四处乱看的李舞兰问。 “不知道。这边有什么好吃的?我又没来过。” “呃。”张彥明有点挠头,申城这边吃甜,炒一小盘海带也是一手勺砂糖放进去,说实话北方人是真吃不习惯,看着都难受。 “要不,咱俩走走吧?看到什么想吃的就吃。还能挺住吧?”刚才临下楼李舞兰的肚子可是咕噜咕噜叫了的。 四下看了一圈儿,李舞兰说:“就在这酒店吃得了,吃完你带我去外滩看看。外滩啊,应天路啊,早就想看看了。” 张彥明扭头看了看酒店:“也行,这里应该没那么甜。吃西餐还是中餐?” “西餐。没吃过呢,嘿嘿。”李舞兰有点淘气又有点不太好意思的笑了几声。 “行。”两个人回到酒店里来到西餐厅。 这会儿一楼临窗的咖啡厅里坐了不少人,咖啡和香味儿在屋子里萦绕,客人们衣衫光鲜,三五一伙的凑在一起低声说着话,大多都是和股票相关的话题。 “咖啡好喝不?” 李舞兰小声问了一句。 “你没喝过?呃,说不上好喝不好喝,关键是习惯不习惯的问题,有点苦味,一会儿吃饭的时候要一杯你尝尝就知道了。” 西餐厅里非常复古,保持着原滋原味的老式巴洛克风情,穹顶吊灯,雪白的餐布,宽大的欧式包椅,深色的木包墙面上挂着一幅幅油画,踩着厚厚的地毯进入其中,仿佛来到了中世纪。 “这里非常出名,是营业最早的西商产业,咱们国家的第一盏电灯,第一部电话,第一部电梯,第一个马戏团,第一部半有声电影,第一场交谊舞会,都在这里诞生,是过去最好最高端的饭店。” 张彥明低声给李舞兰介绍着,帮她拉开沉重的座椅让她坐下来。 “以前都是接待各国重要来宾的地方,91年这里开了国家认定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这几年从这里产生了无数的富翁。” 90年那会儿证券交易所能租下这里最大的宴会厅主要是因为宴会生意不景气,那时候老百姓还穷呢。 礼查的餐饮价格,一向不怎么亲民。 可能是因为和毛俄的领事馆面对面,这里的不少毛俄的菜式,这个东北人吃起来没有障碍,到是省事了。 就像土豆烧牛肉,这是地道的毛俄名菜,但是东北人家家都会炖,从小吃到大。 毛俄对东北的影响不是一般的大,从冰城往南往东,顺着中东铁路,周边的城市大部分都是人家建起来的。 餐厅里人不少,大部分都是多毛凹眼的老外,也分不出都是哪个国家的,说话听着都差不多:反正都不懂。 这个时期申城是外国人最多的城市。 也许就是因为这个申城人才那么傲气:外国人就认我们这地儿。这到是事实,要不然国家也不会把这里设为窗口不顾平衡全力发展。 “外国人身上毛那么重啊?我看电影里也不是这样啊。” “嘘。那些是刮出来的,天天刮,或者脱毛,别说这个,万一人家能听懂不好。” 咖啡上来,李

-->>(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