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二八五章 手里捧着窝窝头……
用不着种玉米,种水稻不是更好?哪怕种粟也能毛收两百斤以上,而且这个产量是付出大量劳力科学管理之后的,如果粗放化种植,在这种中田估计也就一百斤甚至更低,这就基本上是清末北方玉米的亩产了。

    “那这还不如麦子啊!”

    许显纯好奇地说道。

    的确不如麦子,甚至不如粟,北方粟的产量一直是最高,其次是高粱,不过高粱种的较少,但粟是普遍种植,这东西在有水浇灌的上田,亩产最高甚至能达到两石,不过这个数字是小冰河期过去的十全老狗期间。中国古代农民平均每人生产的粮食数量,在十全老狗时候是最高,这是专家们研究出来,但紧随其后的却是被骂惨了的万历时候。

    两者几乎相差无几。

    但万历中后期气候实际上已经开始了变化。

    “收完回头还得接着种麦子!”

    和他比较熟悉的黄英说道。

    “两熟?”

    许显纯愕然道。

    “那就不一样了!”

    他紧接着说道。

    的确,玉米目前技术条件下的确产量不高,一百斤上下是普遍情况,这个产量甚至低于一季的小麦,虽然低的并不算多,但却远低于一季的粟子,但问题是它让一熟变成了两熟,冬小麦这样的地一年产量也就一百,但加上玉米之后就成了每年稳收两百多斤粮食了。

    而单季就算是种粟,这样的地每年也就是一石以内。

    “这用种子还少!”

    黄英说道。

    的确,这是一个显著的优势。

    这样实际上就是通过一年两熟,让原本的中田变上田,哪怕下田也不至于一年之内收三四斗了。

    当然,下田玉米产量会更低。

    可就算收个五十斤,那也一样会让下田变原本中田产量啊!

    而且杨信种这个本身就是试验,他更主要是对种子进行改良,所以产量还是会继续提高,总之这个以后是要尽量推广,虽然地瓜产量更高,但那东西真不能当粮食,接下来天津那些田地全都改水稻和小麦轮种。

    “可这个怎么吃啊?”

    许显纯说道。

    “玉米茬子粥,玉米面饼子,掺上野菜的窝窝头,对,以后诏狱的犯人就吃这个。”

    杨信说道。

    他耳畔悠扬的歌声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