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125、建国后不准成精12
头对此真没啥积极性,有那心力还不如下地多挑两桶水呢。

    但这件事吧,就如同当初成立互助组时一样,不做真不行。

    然而村长也知道大家伙现在最关注的还是地里的旱情,对旁的不想多放什么精力,所以还得想个简便的法子出来,既能应付了领导布置的任务,还可以省了大家的功夫,以便留出更多的时间伺候庄稼。

    村民们讨论了一番,最后索性省事儿地将之前村里那几个互助组收拢到一起,简单命个名算交差了,就叫三里村生产合作社。

    三里村生产合作社成立的当日没啥特别的,除了村长为此特地又往镇上跑了一趟,其他人全忙着挑水浇地抗旱,根本没意识到新的形式对他们以后生活的影响。

    直到抗旱结束,紧跟着又要忙着往田里施肥时,合作社带来的变化才突出在众人眼前。

    首先,最明显的是地不是自家的了,村民们的所有土地都收归合作社所有。

    其次劳动的形式也跟着变化,互助组被解散归于合作社,劳动集体分配,公粮集体交,收获也集体分成等等。

    众人听的一脸懵,大致了解到什么都不是自家的了,全都是社有国有,只有地里的活还是要他们干的,至于最后的收获能留下多少,不到时候见着了谁也不敢肯定。

    如此一来,大家没了生存根本,开始人心惶惶起来。

    村长自个儿也不怎么明白,但为了安抚乡亲,他不得不找机会一场连一场地开会解释,最后尝试着用新的组织方式安排活计,让大家伙忙起来才将将安定住人心。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田里的施肥工作如常进行着,只不过劳作形式与往年不同罢了。

    大家起初不是很习惯,之前只需要忙完自家地里的就行,现在村里所有的地都是合作社的,每天做活的地方需要看安排,不一定是到哪块地头干,搭伴的人也不固定,猛不地还有点不习惯,只得慢慢磨合适应。

    忙完这一阵,村民们没有歇下来,继续忙着收油菜。

    本来是各家随手在田间地头院前院后撒下的种子,等到收获榨出油就是一年的用量,结果现在全成合作社共有的了,收了后不仅要按照收成上交一部分,剩下还得平分,这下有人欢喜有人忧,更有的不免联想到秋后的粮食分配上,顿时心思不一。

    钱宝幺就见到家里的钱父钱母背着两个闺女在暗地里唉声叹气,本来他们家今年可以多榨些油卖掉换钱的,结果形势一变,现如今能分到的油够接下来一年用的就不错了。

    好在他们家有四口人,在村里的家庭中不算多也不算少,多少不会吃太多的亏。

    不过那些人口多的家户可是要赚了,往年吃都不一定吃得饱,现在轮到均分均配,估计不仅能吃饱,还能有所盈余嘞。

    亏的多是家里人口少地又多的人家,那才是血亏。

    可上头是这么安排的,吃亏也没办法,只希望之后这种新劳配方式能更完善些才好。

    一场劳动过后,大家伙渐渐适应新的劳作分配形式,迅速成为合格的合作社社员。

    盛夏来临,合作社给社员们派发了给玉米授粉、帮棉花树捉虫等劳动任务,每一个在社的社员都要领取任务去劳作赚工分,不然秋收后没得换粮食,下一年没得吃喝。

    卫斯年和他那群小伙伴因为这个被影响的不小,也不得不拿起铁锨锄头顶着大太阳下田老实干活。

    以前他们能上山下河捉些野物什么的送到集市上卖,或者找点别的活计赚些银钱就能裹住一众小伙子的吃喝。

    但是现在不行了。

    河里鱼虾、山上的兔子野

-->>(第3/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