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34章 木漏斗
    李楼寨在县城东南十二公里, 围远与安舞县交界处,。

    李青鸢家在村子最北边一道街, 李家宅基地后面,就是大片空旷焦枯的农田。

    卫不争他们走进李家的院子时,李再平、李东源、林雨和李家本家好几个帮忙的,正在从地窖里往外搬粮食。

    卫不争第一个跑过去, 拦住了李青鸢的父母“叔叔阿姨, 我们既然答应了带青鸢和青武走,就有能力保证他们以后的生活, 你们别再”

    李家爸爸妈妈和李再平、李东源一起,吃力地把一麻袋麦子抬出地窖口,李妈妈喘着气说“青鸢和青武走后, 就剩他爸我们俩了, 吃不了多少东西, 你们出门在外, 可是千难万难,多带点吃的才踏实。”

    九月初, 电视新闻里曾经报道过,中西部地区多个省份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旱, 秋熟作物大幅减产或绝收, 其中就包括西海省中东部,这里今年的秋庄稼, 只有正常年份的十分之一。

    而之前, 因为二百多年来的太平盛世, 各种物资供应都比较充足,粮食是华厦国最廉价的必需品,曾经有调查显示,城市家庭储备的粮食,平均不足供应一家人半个月的口粮;农村相对比较多,人均也不足三百斤,也就是不够一个人一年的口粮。

    按这个统计,李家四口人,也就是有一千斤左右的存粮,现在,院子里已经放着四个装得满满的麻袋了,一个麻袋二百斤。

    沈危过去拉住了李爸爸“刚才咱们那个说法,只是个借口,让我们能来你们家带走两个孩子,你们不要”

    李爸爸抹着脸上的汗,打断了他“你们是借口,我们不是,这世道,以后粮食都会是金贵保命的东西,你们路上肯定买不着,我们乡下地方,也没别的,就送你们几包粮食,你们说什么都得带上。”

    李家寨在两县交界处,跨县通婚在村子里很普遍,平常日子,人们也没有地域上的观念,日常交流很多,村里所有人家在安舞县都有亲戚朋友,李青鸢的异能,安舞县也早已传开了,李家四口被吴永军软禁在围远县城这些天,安舞县那边多次有人找到李家寨打听。

    沈危他们急于赶路,不想再节外生枝,决定秘密把李家兄妹带走。

    他们这么做,还有一个原因。

    围远县几个重新回到政府岗位上的领导,都对吴永军对罗冲的残害心有余悸,担心万一再出个吴永军似的人物,自己孩子的安全没有保障,几个人在沈危面前旁敲侧击地试探,希望他们能把自己没有自保之力的孩子带走一两个。

    沈危手里就只有一个大宝贝,承载不住太多的人情,他只能一个都不带。

    罗冲是个例外,罗部长去世,罗冲的母亲和姐姐在首都,罗冲那么严重的伤,一个人在围远根本无法生活,带走他,没有人能说出什么。

    他们不能在围远县城带走李青鸢兄妹,那就需要找个借口,名正言顺地到李家,于是,王政清当着好几个人的面,向李青鸢的父母提出,希望他们能帮忙买一千斤左右粮食。

    沈危和卫不争他们在招待所和罗永洲、叶清辉商量围远县后续事宜时,李再平、李东源和林雨三个人,以跟着去李家寨筹措粮食为由,先行一步,实际上算是护送李家四口人。

    李青鸢的父母知道王政清帮忙买粮食的要求是借口,可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回到家,他们就和本家人一起开始准备粮食。

    卫不争实在过意不去,还想说服李家爸妈,沈危拉住了他,说道“既然你们坚持,那我们就把现在这几包带上,再多的话,车里就没有青鸢和青武坐的地方了。”

    李家大伯,也就是李再平的父亲,从地窖里上来,看了看大

-->>(第1/5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