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六二四章 人民的汪洋大海

    r/>

    然后周围哭嚎声更响了。r/>

    r/>

    别说是老头了,甚至很多老太太都涌向他,还有一些小孩哭着上前。r/>

    r/>

    这是绝对真心实意的,作为最后加入镇南王控制区的淮安一带,这些百姓那真的是被幸福砸头上了。r/>

    r/>

    尤其是那些盐户,按照新的盐法他们彻底摆脱了过去的苦日子。r/>

    r/>

    天下最苦者灶户,这可是文官自己说的,过去他们受官员,富灶,盐商重重压榨,尽管在湖广一斤盐就得几分银子,但在这里一两银子能买一千斤。r/>

    r/>

    盐比粮食还便宜……r/>

    r/>

    实际上以当地米价,一斤米都能换差不多十斤盐。r/>

    r/>

    号称贱如沙子。r/>

    r/>

    但镇南王强行规定了盐价,无论米价如何变化,始终就是按照一引盐一石米的价格。r/>

    r/>

    据说这是太祖时候的制度,镇南王只是恢复大明祖制。r/>

    r/>

    事实上也的确是。r/>

    r/>

    朱元璋时候就是这个规矩,盐户正课盐,也就是每丁额定一年必须上交的盐就是一引盐一石米,不管米价是多少,总之就是交一引正课盐换一石米,完成之后剩下就随便了,愿意接着制盐就接着,那个称之为余盐,和正课盐一样的标准由盐场收购。r/>

    r/>

    实际上杨信的盐业制度至少在盐场的确是和朱元璋差不多。r/>

    r/>

    只不过他收购是给银子而不是米,然后盐户拿着卖盐的银子,到同样他开的粮店去购买粮食,这样比朱元璋时候自由的多,毕竟盐户不只是需要米,他们还需要钱来买别的。如果粮价上涨那么盐的收购价也涨,米价跌,那么盐的收购价也跌,但无论涨还是跌,都必须维持一引盐一石米的比例,盐场也罢,粮店也罢,只要有打破这个标准的,那么盐户可以直接砸了。r/>

    r/>

    反正盐户也是民兵。r/>

    r/>

    他们手中也有武器,有这样的砸了也不犯法。r/>

    r/>

    实际上收盐的地方和粮店全都强制性建设成隔壁,无论哪边有违反的,盐户们立刻就能知道。r/>

    r/>

    另外杨信还规定只要盐户卖盐,盐场就必须收,同样只要盐户买米,粮店也必须得卖,当然,质量是另一套制度,掺假肯定是不行的,至于保证粮店的粮食供应,这就是上级的事情。现在江浙的粮食由粮食公司专营,如果不能保证盐场的粮店有足够粮食,那就是一级级找责任人,不过一般不会出这种事情的。r/&

-->>(第3/5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