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倒霉庶子(09)
同都不行,镇国公坐镇的地方,他敢说不才怪。

    其余每桌人都有沈清和派的人讲解,每人还有一个水煮土豆做主食,试吃。

    第一次吃,确实觉得不错,大家频频点头称赞。

    大家坐在一起讨论,说此物不错,刘师爷给大家讲解,此土豆抗旱,即使干旱时种,荒地上种,可能产量达不到每亩十六石,但是也不是一般的粮种能比拟。

    看今年的天气,来年估计不会好过,这可是能救命的粮食。即使不干旱,也不要紧,肯定要全朝推广,种了也不吃亏。

    不少人听了刘师爷的话都点头认可,新物种出现还是高产良种,不管是什么时候都有三到六年甚至十年的推广期,前景非常好,稳赚不赔。

    唯一可惜的是,购买多少良种要登记造册,收获时有多少产量也是心中有数的,不许私下贩卖,全部统一卖给官府,再由官府统一卖出去,或者换成别的粮食。

    限制了他们发大财的机会,不种也不可能,先机谁不想占。

    不少人私下心中腹诽出此馊主意的人,太缺德了。看着银子不能多挣。

    不管他们心中如何想,沈清和只管推广自己的土豆,未来还有红薯。

    长绒棉不会大范围推广,这不是关乎到吃饱肚子的问题,以后还是留在威西,成为威西的一种特产吧。也算是他到任威西,给他们留下的福利。

    镇国公每一个菜都品尝过,对于边关军士来说,还算不错的吃食,他与沈清和低语几句。

    来年,他也打算多种土豆与红薯,女婿前几日提过,说是卖给他良种的异域商人说过,红薯比土豆的产量还高。也不像土豆一样,能做很多菜吃,吃多了还烧心。

    镇国公不觉得有啥,产量高好啊,真遇上干旱,谁还管烧心不烧心的问题,能吃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还管别的干什么。他也不是吃不惯粗食的人,行军之时,宿营在外,有口吃的能吃饱就已经非常好,至于别的,不要想太多。

    对于岳父的要求,沈清和肯定满足,说实话,真要说起来,边关最重要的就是保证将士们不被饿死,其余的都靠边站。

    饥荒来了,百姓们还能拖儿带女的出去逃难,可是边关的军士就是饿死也要饿死在岗位上,他们才是最重要的。

    没有他们,敌军能长驱直入一路攻打各城。到时死的可不是一个两个普通百姓。那是成千上万的百姓死于战乱。

    京城金銮殿

    皇帝拿着来自边关的奏折,让身边的心腹太监念给所有大臣都听听,一个做官才一年多的年轻官员是怎么为政一方的,哪像下面的一群臣子躺积年的功劳薄上,沾沾自喜,拉帮结派,基本就是混日子。

    尖细的声音,回荡在空旷的金銮大殿上,一字一句让金銮殿站立的大臣们惊诧不敢置信,所有人只有一个念头永安侯家的庶长子幸运过头了吧。

    皇帝却很满意,对沈清和在公事上满意,也对他善待外甥女满意。是个不错的,以后必须得重用。如今沈卿也是自家人,在普通人家那也是至亲。

    心中想着事情,可是眼睛却一直像个雷达一样扫视在下方坐的那些臣子们,还有前后咬耳朵的。

    看来是不相信,一群蠢货,这种事哪怕是自家人,也不敢大放厥词,他可不相信沈清和会骗他。

    心腹太监曹公公念完奏折,静静的站立在一边不说话,他已经得到皇帝的命令与禁卫军千总袁珉(镇国公世子)一起去到边关,作为巡视官,巡视周围。其实就是去亲眼见证还没有收获的红薯,星夜兼程,一定得在收获前赶到边关。

    他们明早出发,带着几十骑兵,一路赶

-->>(第2/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