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114章 崔颂定计(下)
    吕布道:“对亏了子琮的金玉良言,布方能及时从长安脱身。布又岂是好坏不分之人?还请子琮不要避忌,将事情与我掰扯个清楚。”

    崔颂婉言推辞,见吕布质疑要听,肃容道:“将军可听过一句俗语——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将军已得兖州,此弹丸三城,于将军而言只是锦上添花。不若卖袁本初一个好,既可避免曹军穷途末路,拼死与将军决战,又可获得实利,何乐而不为?”

    “这……可我已夺曹操主业,放过这区区三城,如何是向袁本初示好?”

    “将军此言差矣。袁本初有意扶植曹孟德,却又不愿见着曹孟德势大。如今这一局面,正是刚好。曹孟德失兖州,必得仰赖袁本初。将军……不正是看着袁本初的面子,才不对曹军赶尽杀绝的?”

    吕布暗道了一声“妙哉”,面上不露分毫:“只怕那曹孟德不肯轻易罢休。”

    “曹孟德如何态度,取决于将军。”说完,便与吕布附耳。

    吕布:“便依君之所言。”

    事毕,宴请崔颂。

    “一切便托付子琮了。”

    崔颂吃了一顿大餐,打马回鄄城。

    他望着苍茫的原野,吐出一口浊气。

    总算,不负他在庐江苦读了那么久的《战国策》。

    回到鄄城之时,荀攸与戏志才也已到了城内。

    崔颂让华佗为戏志才诊脉,只见华佗神色凝重,久久不语,连带着崔颂的一颗心越悬越高。

    半晌,华佗放下诊脉的手。

    “服药后,须得好好养护,如此还能活个二十年。”

    崔颂的心终于得以安定。

    这是一个好消息。

    其他的医者都断定戏志才最多只有三、五年好活,华佗却肯定地说,只要好好治就能再活二十年——在这个人均寿命短暂的古代,这个结果已是十分难得。

    过了两日,吕布果然撤兵。

    荀彧问崔颂:“子琮认为主公归来后不宜出兵,是有什么因由?”

    崔颂答道:“吕布不可轻克。若出兵,必为粮草所困。不若休养生息。”

    几月后,天降蝗灾,百姓饥饿。幸而荀司马早有准备,开粮仓,免去一番磨难。

    待到那时,崔颂早已离去。曹操不由慨叹:“明明如月,何时可掇[1]?”

    ……

    戏志才的病既已得到了解决,崔颂未等曹操回返,便向荀彧等人请辞。

    作为一个一心为主公谋划的谋臣,荀彧自然是要向崔颂卖安利的:“曹公明锐权略,求贤若渴……”

    无数芷兰之语,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好老板,就找,曹孟德!

    崔颂回曰:“多谢文若好意。只是我已答应家父,待志才的事一了,便回庐江,不便在此逗留。”

    荀彧深憾,与崔颂惜别。

    崔颂被荀彧三人送出城,在与众家仆离开之前,他回首遥望鄄城的高墙厚壁。

    现在还不是时候。

    他在心里告诉自己。

    总有一天。

    这个舞台将有他的一席之地。

    他重新看向身前的大道,策马扬鞭。

    当晚,他终于在梦中见到另一个自己。

    两年未见,“崔颂”仍是原来的模样……只不过书桌前多了一本牛津词典与一摞英文物理文献。

    见到他,“崔颂”如释重负:“好久不见,近来可好。”

    崔颂与对方打了个招呼。他分明有许多话想说,可乍

-->>(第1/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