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723章 涨点俸禄真不容易
傻眼了。

    这次是彻彻底底傻眼了。

    柳淳用的估价办法,根本不是用来征税的。而是作为投放货币的凭证。

    咱不妨举个例子。

    就拿长沙府来说,去岁提供税赋20万石,今年长沙府的银行就会得到20万贯钱。这20万贯钱,是给地方仓库,用来收购粮食的,而朝廷征税,则是征收货币。

    也就是说,老百姓可以将产出卖给仓库,换取货币,然后交给地方衙门。

    直接征税就直接征税,弄这么一套复杂的东西干什么啊?姓柳的是不是脱裤子放屁啊?

    那些脑筋不太清醒的翰林官,还有一部分言官,都是这个看法。

    可内阁诸公。包括六部的循吏,都迅速看懂了柳淳的高明之处,甚至忍不住拍案叫绝。这套办法可以说将原来户部的弊端全都给解决了不说,还顺带着推行了一条鞭法,实现了货币下乡。

    越想,越让人拍案叫绝,五体投地。

    不妨先从一条鞭法分析……很多史学家都把一条鞭法当成了良法,可他们忽略了两个致命伤。

    在货币严重短缺的情况下,逼着老百姓缴纳银子,势必会出现谷贱伤农的问题。

    老百姓为了得到货币,就不得不贱价卖粮,再加上火耗的问题,造成对百姓的两次盘剥。

    不过就算吃亏,他也认了。

    “陛下,臣不要赏赐,如果陛下愿意,就给臣加点俸禄。”

    其次,商品经济不发达的背景下,光是收取货币,却不一定能顺利换成物资。市面上的东西就那么多,朝廷卖的多了,老百姓自然就少了,而且还会出现物价飞涨的局面。

    这一点在明末的历史上已经得到了验证。

    关外开支增加,就要征用物资,结果北方物价飞涨,粮食甚至超过了二两一石,老百姓破产加剧,由外患发展成了内忧,最终无法收拾。

    柳淳在一条鞭法之外,配属了一个官方收购粮食的体系。

    由于这套体系是由官方负责,因此就有最低价格保障。

    “柳淳,你的意思不会是让朕增发货币吧?”

    “臣不要那么多,臣只要一百贯。”

    老百姓觉得商人开价合算,就卖给商人。商人开价不合适,就交给官府托底儿,这样一来,能最大限度避免谷贱伤农。

    老百姓拿到卖粮的钱,就能去朝廷纳税,也就解决了货币不足的问题。

    ("小说")手打更新

    朝廷统一征收货币,方便简单,能防止原来征税的弊端。

    另外呢,由于各地官仓的存在,朝廷需要物资的时候,并不需要从市场上购买,而是可以通过官仓系统,进行调节。

    这样一来,既能保证物资充裕,又能防止市场价格过分波动,对朝廷的不利影响。

    内阁的几位越是分析,就越觉得高明。

    难道这一套方案就没有弊端吗?

    也有!

    黄淮就道:“征税的确方便了,可各地的仓场府库,要增加许多官吏,又要增设皇家银行的分行,还要建立储粮仓库,这些都是开支,而且还不在少数。照顾了百姓,就要朝廷承受负担……自古以来,从来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黄淮说到这里,突然老脸红了,因为他发觉在这个方案之中,柳淳代表的锦衣卫照顾了百姓。而他们这些文官,平日喊着为民请命的口号。

    到了关键时刻,他们为百姓想的还不如锦衣卫多。

    真是让人惭愧啊!

    同样有这个抱

-->>(第2/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