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713 稳扎稳打
    盟军没打过星门,但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禾州打星门的资料早就交给联盟,不晓得被联盟各殖民星反复研究了多少遍,因而盟军绝对是有备而来。

    盟军指挥员很明智,舰队从安全空域出发,直接飞抵星系外围,脱出超光速后,各舰立即向目标发射超光速鱼雷。

    这支舰队的战舰来源太复杂,各个殖民星技术水平不一,制造能力不等,所以来的虽然都是鳞甲舰,可细节上有很多不同,装备水平同样参差不齐。

    情况好些的,尽最大努力向禾州看齐,装备超光速鱼雷的不在少数,甚至还有一批仿制的雷击舰。

    情况不好的,就只是换上引擎和护盾的旧式战舰,思路就是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再解决技术水平的问题。

    不过不要在意这些细节,关键是盟军第一轮就用上了超光速鱼雷,而且数量还不少。

    毕竟将近两万艘战舰,哪怕只有十分之一装备超光速鱼雷也有两千艘,况且实际装备数量远远不止这个数。

    这也是个非常有意思的情况,越是技术先进的殖民星,其制造能力和规模就越强,反之越是落后的殖民星,就越是处处不如人。

    结果就是前者不止战舰质量更好,装备也更强;后者呢?无非就是那么回事,说凑数过分了,但也别指望他们挑大梁。

    不是不想,实在是能力有限。

    就拿眼下来说,盟军需要超光速鱼雷打头阵,来自前者的鳞甲舰立即出手,来自后者的战舰就只能瞪眼儿看着,其中的差距实在是不小。

    当然了,联盟的原则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造不出更好的战舰是能力问题,出不出战舰却是态度问题,战舰越差,舰员面临的危险就越高。

    退一万步说,总比旧联盟那些只知道固守防线的老古董强吧?

    书归正题,数千超光速鱼雷飞向星门,开始的时候,徘徊于各个方向的敌军毫无动静,可是当鱼雷超过某那条看不见摸不着的监控线时,刚刚还悠然游荡的敌舰就像被雷劈了一样,屁股上冒火立刻行动,分头迎向来袭的鱼雷。

    敌人的反应早在盟军预料之中,盟军舰队三个一群五个一组,分头进入超光速,跟在鱼雷后面突进星系内部。

    盟军本来就没指望超光速鱼雷炸掉星门,摆出这么大阵势,无非就是迷惑敌人,让敌人以为盟军全靠鱼雷取胜。

    而实在上呢?跟在鱼雷后面的战舰才是重点。

    有鱼雷的掩护,敌人必须优先拦截鱼雷,如此一来就能大幅度降低战舰的损失。

    用超光速鱼雷开道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有什么障碍都是鱼雷先撞上,一旦遇险,跟在后头的战舰随时可以脱出。

    新星门选择的恒星虽小,可大小也占了一片空域,从星系边缘到星门,距离恰好四个光时,若盟军在星系边缘开火。

    敌人的监控区域在七到八个光时之间,发射鱼雷的位置还要再远些,从发射到命中,需要一分半到四分钟。

    之所以出现这么大的差距,还是因为工艺和水平问题,导致超光速鱼雷速度不一。

    最快的鱼雷,可以和鳞甲舰齐头并进,最差的则要慢上一半儿还多。

    这就导致了各个方向的进军速度不一,为了保证舰队速度一致,那些原本有机会一鼓作气冲上去的战舰,不得不放慢速度等一等友军。

    说句老实话,联盟内部各殖民星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很多舰队都憋着一股气,想抢在友军前面拿下星门。

    但想归想,良性竞争值得提倡,不过贪功冒进就算了,出发之前早就把此战的利害说了个清楚明白,谁也不敢搞砸了

-->>(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