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三九八章 朱五春天
例。

    不说这事还好,当把这事抛出后,江淮之地不少人都想到了当日难民成片,饿殍满地的惨况,一时间纷纷应和。

    固堤,好事啊,当然是好!

    随后,重点来了!

    银子!

    要好多银子!

    洪泽大堤,前朝本朝修了数次,加固加高需要大量千斤石条,耗资巨大。皇帝很想修,想要在青史留个威名,想要百姓口中一赞“仁君”。

    三年前内阁便草拟了方案,可当所需银两数额报出后,从皇帝到内阁都却步了。动辄就是数百万两,且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一旦工程开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半途而废。若无战乱或别的灾情还好,可若有呢?银子能否接上?朝政可吃得消?

    皇帝不敢轻易动手。

    这次南巡,借着祝寿,他未必没有查探之意。

    他是个精打细算之人。南巡耗资虽巨大,但因着“千秋”,同样可以得到大量来自下层缙绅的回馈。他也并未修建行宫,而是用了“借住”。借住的对象,更都是当地的富户,他不打算斥大资,也没想要扰民。他是深思熟虑过的。

    总体来说,此次南行,朝廷开支并不大。但皇帝却想要收到最大的效果。

    朱常哲竟然摸清了他的心理。

    此刻,朱常哲正将那个最重要的钱银问题抛出来。

    很好,很含蓄。

    也不刻意!

    坐在这儿这么多人,不少人刚刚都还在说建堤加堤好,这会儿怎么也不该闭嘴,总要继续表态呀……

    既是“为国为民”,那永远不缺“表忠表诚”之辈,溜须拍马之人,或是妄图以小博大之人。

    马上就有人表示愿意尽些绵薄之力……也有人认为加堤既是“造福一方”,他们作为这一方水土养育之人,焉有推辞之理?更多人是随着大流察言观色地点着头……

    皇帝大赞的同时,自然是婉谢。

    但有人开了头,表忠声自然此起彼伏。

    皇帝的坚持渐渐弱了下来……

    以盐商为代表的富户们开始踊跃了起来,开口便都以万两计数。

    那场宴席上,皇帝轻松募集到了三十多万两的资金。而皇帝为了表感谢,更是将各项免税降税的政策放宽了些许。

    帝后当众各自从小金库里拨银,各皇子也唯有硬着头皮掏银子。

    而有了这一笔,江南各方都开始了慷慨解囊。

    几日的功夫,户部官员来报,第一笔用作加固的百万两资金已经全部到位……

    皇帝在几位皇子跟前着重大赞了朱常哲。儿子把握住了机会给他分忧,他很高兴啊。最重要的,是老五的做法正合他胃口。准确来说,他也正有此意。国库的银子他舍不得,如此做法既好听又好看,关键省钱。

    原本皇帝便打算待南巡尾声之际,用些甜头来作诱发动盐商捐款。此刻由年轻皇子提出来,效果更好,不刻意,不做作,很好很好。

    太后也觉得好,千秋之际,如此大功德,以后见菩萨面上也有光。

    朱常哲被重用了。

    皇帝把加固洪泽大堤的任务直接交给了他。

    一时间,众皇子全都羡慕嫉妒没了边。

    如此大工程,耗时长,牵涉广,资金足,从户部到工部,从朝廷到地方,从权势到银子,这绝对是朱常哲将异军突起的前兆啊!

    哪怕什么都不做,只是挂个名,将来也足以名垂青史了!……

    这怎么行?有人坐不住了。

    当然

-->>(第2/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