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五章 吐谷浑欲归(二合一)
术,这才拥有了横行西南方的实力。

    不过吐蕃固然大量吸收中原文化,已经有了封建社会的风貌,但骨子里依旧是奴隶社会。

    作为亡国之民,吐谷浑依附吐蕃的百姓,地位远无法与吐蕃人平起平坐,有着很明显的阶级差距。

    这一点与唐朝有着鲜明的对比。

    唐朝最大的特色就是包容,海纳百川。

    不问种族身份,只要一心向唐,皆能为大唐接受。

    这血书中,吐谷浑的遗民首领也痛哭流涕的诉说自己在吐蕃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希望能够投入天朝上国的怀抱。

    “将子寿、林甫、少伯、季凌、达夫叫来!”

    裴旻让王维将张九龄、李林甫、王昌龄、王之涣、高适一并叫来商议。

    裴旻将血书交由五人过目。

    五人中张九龄、王昌龄、王之涣、高适先后露出了喜悦的神色,他们都是直臣。

    这对家国有益,他们能够发出由衷的喜悦。

    李林甫却陷入了沉思,在想着此事有什么可以操作的空间,利于自己的表现。

    张九龄道:“此事确实是一件喜事,但细细想来,却也没有那么容易。这个叫慕容延的原吐谷浑皇族说他能号召八万吐谷浑百姓归附,八万,可不是小数字。一但动起来,吐蕃不会坐视不管。必然派兵追击,能有多少抵达我唐境?”

    “要注意的是,我大唐与吐蕃现在关系友善,双方往来密切。此事会不会导致彼此不合?造成纠纷?牵扯的关系太多,需要逐一商讨。”

    李林甫直截了当的道:“张兄观念过于陈旧,我大唐与吐蕃是宿敌,所谓友善,就是笑话,往来密切也是假象。一但有任何异变,首先对我朝翻脸的,必定是首鼠两端的吐蕃。国公对此心如明镜,故而即便吐蕃再有诚意,国公对于莫离驿与瓜州这两地的军备毫不松懈。”

    王昌龄、王之涣眉头皱了皱,没有说什么。

    裴旻微微暗笑,比才华文采,张九龄、王昌龄、王之涣他们要甩李林甫十条街,但比心机深沉,他们三个加起来也勾不着李林甫的脚板心。

    张九龄、王昌龄、王之涣他们是志向相同,关系极为密切。

    而李林甫连词字大意都认不全,跟他们不是一路人,双方有着明显的隔阂。

    张九龄耿直温雅,风仪甚整,世人称呼为曲江风度,让人心仪。他与李林甫是天生的对头,也导致王昌龄、王之涣对之不喜。

    但是他们三人根本就奈何不得李林甫,随随便便的一句话,李林甫不但夸了裴旻高瞻远瞩,也堵住了二王的嘴。

    裴旻也不偏帮,颔首道:“不错,吐蕃狼子野心,与我大唐利益纠葛太大。两国之间,利益为上。因故吐蕃与我大唐之间即便是和平,也是短暂的,不能长久。现在的和平是用战争换来的,也不用在乎这些。没有到与我们为敌的时候,吐蕃不敢与我们开战。”

    王昌龄道:“吐谷浑有心归附,我们不能无视。若连这点魄力勇气都没有,还有多少人敢归附我大唐?”

    王之涣亦道:“我的看法与少伯兄一样,能收就收,无需顾忌太多。只是我有些担心,此次他们归附,会不会太突兀了些。一点征兆也没有,万一有诈,怕是存有后患。”

    高适笑道:“这点无需担心,经过康待宾谋反一事,朝廷已经改了对于归附他族的策略。不在给地给马,而是分散中州江南,让他们脱离游牧习性,真正与我大唐融为一体。即便他们有诈,只要将之打散,分开安置,个把人在我大唐腹地能掀什么风浪?公子,属下也觉得吐谷浑既然愿意依附,我们没有道理不接纳。这

-->>(第2/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