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四百七十一章 继续和谈
,皇帝是站在洪承畴这边的。

    这个想法让吴三桂感觉机会来了,他心中对多尔衮有着强烈的怨恨,如果不是多尔衮出尔反尔,他吴三桂何至如此境地?

    之前对多尔衮惟命是从,那是不得已,如今吴三桂决定,向洪承畴靠拢,从而得到小皇帝的青睐,以换得重新单独领兵的权力。

    吴三桂专程设宴款待洪承畴。

    洪承畴哪会不领会到吴三桂的用意?

    可洪承畴知道,朝中降臣们聚集得再多,绳拧得再紧,真正的话语权还得依靠在外领兵的将军,而领兵的将军需要朝堂的代言人,于是双方几乎是一拍即合,皆大欢喜,不要言语,建立攻守同盟,双方心知肚明。

    至于清军伤亡和损失,对于二人而言,根本不放在眼里,二人的想法雷同——关我屁事?

    ……。

    人的忍耐度其实是很有限的,特别是对庆泰朝那些养尊处优的文臣来说。

    毕竟大明亡的速度太快,他们还没有真正尝到什么叫艰苦抗战的滋味。

    他们满口的大义,可真正落实到他们身上,那就两说了。

    倒不是说庆泰朝文臣想投清,这一点肯定是不会的。

    可问题是庆泰朝实力薄弱,这一战从开始到现在,仅打了半个月,可朝廷的消耗已经见底,说国库里跑老鼠,一点儿都不夸张。

    三万新军那是全靠陈子龙等人嘴皮子一突噜,“化缘”来的。

    朝廷现在连俸禄都发不出来,这种情况很可能要维持到夏粮征上赋税之后。

    虽说文臣们一般都家底厚实,可真让他们半来年不领俸禄,那压力还是很大的。

    所以,从镇江城光复之后,不少人已经在“呐喊”停战,在他们看来,守住这“半壁江山”那已经是足可泰山封禅的巨大胜利了。

    此时清廷出使议和,正好契合了这部分人的心意,可谓一拍即合。

    就连一直呐喊光复河山、打过江去的陈子龙也不例外,不过与那些人不同的是,陈子龙是真正感觉到这仗不应该再打下去了,再打下去,不用清军南下,朝廷自己就垮了。

    官员俸禄、士兵粮饷、赈济百姓、修缮建筑,哪样不要钱?

    先不说这些,就说这一仗打到现在,镇江府光复,仪真那二万多为国捐躯的将士,数万人的抚恤,得多少银子?

    想想这些,身为首辅的陈子龙就已经一头官司了。

    所谓不当家不知柴木油盐贵,只有不在其位之人,才能在街上激昂狂呼,打过江去。

    不仅是陈子龙,张煌言也赞成暂时停战,连不知兄弟、独子生死的钱乐肃都同意停战。

    那么内阁五人就有三人同意了,议和,列入了庆泰朝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