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七百九十八章 议事
苏轼那么反感。

    原来大苏在当通判的时候,反对新法,抵制青苗贷,曾将欠贷的农户们都给放了。

    朝廷派出使臣纠察各路青苗贷发放情形的时候,到杭州检查的,正是王珪的侄子辈。

    大苏释放农户是有正当理由的,这些农户本来就是被人以青苗贷为由高利盘剥,杭州转运司为了完成朝廷课额,手续不完善,收息远高于朝廷规定。

    Ps:书友们我是作者二子从周,近期由于很多读者反馈找不到读书入口,现良心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几乎能找到网上所有的书,详情请花半分钟时间关注微信公众号"找书神器"(微信右上角点"+"号->添加朋友->选择"公众号")->输入:"zhaoshushenqi"搜索并添加公众号,然后按提示操作即可,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可惜王珪的侄儿不这么认为,在抓不到苏轼把柄的情况下,竟然想出了一个昏招,派自己的仆人去造假证,试图陷害苏轼。

    不料竟然破天荒地精细了一把,反过来逮着了那个仆人,拿住了他们做假证的把柄。

    于是王珪的侄儿只好命那仆人自尽狱中,才得意自保,然后灰溜溜地离开了杭州。

    此事在士林中引起公愤,王珪那侄子的仕途就此终结。

    苏油这娃做官实在是太稳了,他的仕途谁都知道几乎无法阻挡。

    等到他起来后,苏轼和苏辙肯定会跟着沾光,于是王珪将苏油也列入了背锅对象。

    如今放眼陕西路,和苏油没有瓜葛的,好像真就还只有一个赵禼。

    王安石并不知道这里边这么多的弯弯绕,不过赵禼只是笼络蕃人,编练部卒有一套,却并没有实际打过大战,这让王安石心生警惕。

    拿起奏报又看了一遍:“陛下,苏明润的奏章里说‘另计平蛮之策,别奏以闻。’在哪里?不妨看过再说?”

    吴充翻了一阵奏章感到纳闷:“没看到啊?此等大事我怎么敢遗漏?”

    赵顼反应过来了:“那肯定是密折!你们等等!”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PS:"小说"首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