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阳虚邪入—神奇茅根
,才符合养正驱邪的药理。

    这就是中医与西医之间最根本的分歧之处,西医只追求对症,快速有效地消除病症而中医则讲究养元,祛除病灶只是一方面,核心是培养自身元气,通过强身健体达到百病不侵的境地。

    所以中医极其注重如何增强病人的体质,她们认为西医那种为治症而用药的方式,属于舍本求末,虽然可以快速有效地治愈病症,但也给病人的身体带来一定伤害,最后病人的元气不但没有因为病症治愈而得到恢复,反而因为滥用猛药导致进一步受损。

    虽然这次病人被治好了,但身体的抵抗力实际上却更差了,外界再有风吹草动,还得生出病来。历来的中医都反对单纯大剂量地使用猛药,尤其在没有臣药配合的条件下,更要慎用猛药!

    此外,除了君臣辅佐之外,传统中医处方还有一类十分特殊的药物:使药,即所谓的“药引子”。

    古往今来,药引子最能体现中医应用之妙,用得好了,能让普通药方化腐朽为神奇,同样的药方,可能只换一味药引子,便会使得药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可如果药引子用不好,那真能被人骂得狗血喷头,甚至被扣上荒诞不经的帽子。

    比如大文豪周树人先生,就在其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激烈地批评绍兴老家的庸医:“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

    小时候我曾在一本书中见过类似的例子,不过时间隔的太久了,以至于连书名都忘记了。

    只记得书中记载有一户人家的父亲夜里犯了急病,做儿子的连夜套车去请了一位大夫回来。

    具体药方书中并未详细记载,只写那大夫开完方子后,特地嘱咐这家人去集市上买一对猪后蹄回来炖汤,让病人用汤水服药。

    结果那位老先生一连喝了十几天的药,这病情却一点儿起色都没有,最后还是撒手人寰了。

    那家人一时气急,就上门去找医生理论,而那医生却回答这药方不起效果,是因为没有严格按照处方抓药。

    因为它的药引子必须得是猪后蹄,而这家人一时不察,买了猪前蹄回来炖汤。因为猪前蹄与后蹄不同,前蹄子的前段有两个小孔儿,会在熬制过程中通过小孔撒气,从而走了药性,所以药方才不起效果云云,这就几乎是在睁眼说瞎话了。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