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3、顺治帝继位之谜
    清太宗皇太极猝死之后,皇位继承在肃亲王豪格同睿亲王多尔衮之间角逐,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六岁的福临登上了皇位。六岁的福临何以能承大统这是清朝历史的一个谜。往之论者多认为出自睿亲王多尔衮之首议。目前看来,事实并非如此,按照清太祖努尔哈赤规定的皇位继承汗谕,由满洲八旗贵族共议嗣君。时亲王、郡王共有七人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武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颖郡王阿达礼。认为福临继位之议出自多尔衮的学者,其主要依据是朝鲜沈阳状启或沈馆录中的一段记载。为便于分析,征引全文如下秘密状启。十四日,诸王皆会于大衙门。大王发言曰“虎口,帝之长子,当承大统云。”则虎口曰“福少德薄,非所堪当”固辞退去。定策之议,未及归一。帝之手下将领之辈,佩剑而前,曰“吾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大王曰“吾以帝兄,常时朝政,老不预知,何可参于此议乎”即起去。八王亦随而去。十王默无一言。九王应之曰“汝等之言是矣。虎口王既让退,无继统之意,当立帝之第三应作九子。而年岁幼稚,八高山军兵,吾与右真王,分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当即归政。誓天而罢云。上述秘密状启,时间记为癸未年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即大衙门秘密会议后的第十二天。文中的“大王”为礼亲王代善,“虎口”为肃亲王豪格,“八王”为英郡王阿济格,“九王”为睿亲王多尔衮,“十王”为豫郡王多铎,“右真王”为郑亲王济尔哈朗。

    在上述材料中,有三点,应分析。其一,“九王应之曰”,就是说在九王多尔衮发表当立帝之第九子福临以前,诸王们有一番争论,而被秘密状启的作者,或出于重点在启报新君为谁而省略繁文,或对当时秘议不甚了了而断简阙载。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其前都有一番争论。因是最高机密会议,外人不可得知而详。秘密状启中的这段记载,十分可贵,有所罅漏,不必苛责。

    其二,“汝等之言是”,就是说在九王多尔衮发表当立帝之第九子福临以前,诸王们有人提出立福临,故多尔衮才“应之”、“是之”,否则何应之有、何言之是

    由上可见,福临继位之议出自多尔衮的直接史料未见一条,而所据之沈阳状启言辞含糊,且存疑点。

    事实上,拥立福临继承皇位之议首先出自郑王济尔哈朗,当时最有影响的四位和硕亲王礼亲王代善抱明哲保身态度,以年老多病为由,不想卷进这场政治漩涡,肃亲王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角立,双方僵持,互不相让,所以只有郑亲王济尔哈朗比较超脱而能起协调作用。

    郑亲王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胞弟舒尔哈齐之子,在这场宫廷斗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一则,济尔哈朗虽是舒尔哈齐之第六子,但自幼为伯父努尔哈赤养育宫中如同己出。二则,济尔哈朗小皇太极七岁,两人情谊如同胞;三则,阿敏被夺旗后,济尔哈朗成为镶蓝旗的旗主贝勒;四则,济尔哈朗屡经疆场,军功显赫;五则,济尔哈朗年四十五,序齿仅亚于代善,比多尔衮年长十三岁;六则,济尔哈朗受清太宗信任依重,被封为和硕郑亲王;七则,济尔哈朗既是多尔衮的兄长,又是豪格的叔辈,便于两方协调。八则,济尔哈朗表面憨厚而内心机敏,在关键时刻提出重要建议。所以,郑亲王济尔哈朗在大衙门议商皇位继承而陷于僵局之时,提出了一个折衷方案让既是皇子、又不是豪格、而是福临继位,平衡了各方。

    郑亲王济尔哈朗因拥立福临继位之功,而得到担任辅政王的政治回报。辅政亲王的政治地位,较和硕亲王更高一层。当时为何不由代善、豪格,而由济尔哈朗辅政显然,代善在这场严重而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毫无作为,大贝勒没有做出有利于胜利一

-->>(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