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
的孤儿,在京并无亲眷,所以很难在外花销,起不到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但这些衙门里的吏员就不一样了,他们都是京师本地人,家口都住在城里,所有的花销都在京城。 这部分人要是手中宽裕后,其日常所费将会成为另一个消费主体。 虽然在朝廷供职听上去很风光,但众多吏员们却是有苦自知。 随着财政收入的日益恶化,国库里也是空空如也,哪有多余银钱支付吏员们的月薪? 既然没有本色,那就用折色吧。 于是乎,每到月初发放俸禄,各个衙门的门前就会出现一大群抱着布匹绫罗、米面杂粮、腌菜食盐以及一摞宝钞的人,这些人就是整天被上官指使的脚不沾地的吏员们,他们抱着的物资,就是这个月的薪酬,很多人就要指望这些东西养家糊口。 这些物资都是各地上缴的赋税,在内承运库、广盈库、广惠库中堆放许久。很多布匹已经开始朽烂,根本无法做成衣服穿用,典当出去更是不值钱,宝钞也是废纸一张,很多商户早就拒收了。 发放的大米很多已经发霉,腌菜上也布满绿毛,盐原先是两淮过来的大粒粗盐,最近才改成新盐。 你还别嫌弃,若是不要的话连这些东西没没有。 这些吏员大部分就跟后世的某个阶层一样,并非每个人都有机会贪墨收受贿赂,大部分人手中并不掌握实权,谁会去花冤枉钱给你送礼?过日子还不是指望那点可怜的月薪? 这些吏员担负着每个衙门最繁重的公务。他们虽然也是读书人,但基本都是屡试不第的科场失败者,无奈之下才走托门路进了衙门,算是有份养家的差事。可是在等级森严的制度下,没有功名的吏员上升通道已被堵死,一辈子也只能在最下层打混,并且时常被进士大老爷训斥责骂甚至打板子。这碗饭其实吃的并不轻松,远没有外表光鲜亮丽让人羡慕的样子。 待遇差导致的后果便是,很多人对老爷们交办的朝廷事务敷衍塞责,许多人更是想方设法从中牟利。 比如兵部的吏员便会与地方大将勾连好,在拨付兵甲军械时故意多给,然后以漂没的名义上报主官,最后从受领一方收取回扣,至于甲仗的去向则是毫不关心。 这样的问题在各部普遍存在,上官们自然也从中得到好处,也就采取了默许的方法,这就导致了朝廷利益的严重损失。 若想解决这些直接损害朝廷利益的问题,就得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 东厂和锦衣卫复起之后都相继派员进驻各部寺,陆续将一些不长眼的蠹虫逮入诏狱,随之就是家产被抄,亲眷流放。各衙门中上至部寺下到实权吏员,无不对厂卫既恨又怕,那些只能指望俸禄的吏员倒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 恨其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更怕的是一进诏狱,十死无生,家人受连累。 既然大棒已经落下,那接下来该胡萝卜隆重登场了。 数日后,圣旨经内阁后下传到京师各衙门,内容很简单:皇帝悯官吏生活不易,特动用内帑给包括下层吏员在内的所有人加薪,且视为常例。 加薪当然是大好事,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加薪是有条件的。 各衙门吏员月薪按岗位和职责的重要性分为二三四两不等,每年每人都有十两的勤政银和二十两的养廉银。 月薪及勤政养廉银全部用本色发放,从当月起生效。 每年年末,由内阁牵头,吏部、督察院、厂卫各派员组成审查小组进驻各个部门,对每一个官员吏员年内的工作进行核查,只要审查合格,三十两银子拿回家,让家里人过个肥年;要是查出问题来,对不起,你的辞旧迎新将在诏狱里进行。 这笔账很简单,一年下来每个吏员要是审查合格,最低者也有五十余两银子的收入,足够养活一大家人了,并且生活水平还不低。职位重要的,一年能拿到七十多两,并且都是银子,不是以往的折色杂物,这可是好大的一笔收入了。 而各部寺主官的收入就更高了。 各部正二品尚书,月薪一百两,廉政银六百两。 正三品左右侍郎,月薪八十两,廉政银五百两。 正五品郎中,月薪六十两,廉政银三百两。 从五品员外郎,

-->>(第2/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