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十章 县试第一
一个考官露出一丝笑容,转头向着旁边甲士吩咐道。 “是。”甲士点头回应,说着转身就走出了大殿。 没多久,偏殿就传来了轻微声响。 不足片刻,殿外就传来了一阵脚步声,韵律齐整,淡然从容。 脚步声越来越近,很快就迫近门口。 而后转进来一个看上去三十余的官员,着深青官裳,气度俨然,正是县丞杜仲。 几位考官见着都是起身,行礼道:“见过大人。” 县丞官居正八品下,而府上派下的考官都是从八品下吏员,相差着两级,见面按律应当行礼。 “有劳诸位费心了。”县丞对着几位考官拱手回礼,正容说道。 “国之大事,岂敢渎职轻忽?这都是应有之义。”考官恭敬回道。 “此话却是正理。”县丞微微颌首,踱步到桌案前坐定:“诸位可都已议定?” “前三十名皆已议定,还请大人最后确定是否无误。”考官指着桌上一叠文卷回答。 话说县丞为避嫌,虽在这遴选过程并不能干涉,但是却有着最后名次序列的决定权。 县丞若有异议,可与考官商议。若无果,两者皆可直接上报府内,府内自会另外派人前来核实勘察,厘定是非对错。 县丞当仁不让,伸手拿了摆在最上面的一份,心里知道这就是案首了。 当下声色不动慢慢看了起来。 这卷远远望去便觉赏心悦目,县丞杜仲还没有看名字,心中就浮现出一人影像。 再一一细看墨义、论述和策论,不觉有些惊喜。 只见字迹天然洒脱,骨气内蕴,墨义、论述皆是圆满无漏,竟挑不出一处错处来。 策论文章更是华丽而不失明净,文理精粹,已是能入他这个举人法眼了,不由捋须微笑。 下面就是诗词了,杜仲不由自主读了下去:“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反复看了几遍,许久没有说话,半响后,才吐了口气,说着:“真是好诗!” 自己虽说是举人,但诗词天成,这么多年来,却也没有几首敢说能比得上此诗。 “不写雪而写雪,前面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了夜雪之大之寒,处处扣题,却又不着痕迹,立意不俗。” 县丞杜仲不由赞叹,“从触觉、视觉、感觉、听觉四个层次叙写,冷、明、知、闻,一波数折。” 众位考官听了都是点头,赞同说着:“大人一语道破此诗妙处,初看时并不觉起眼,但细细一品味,便能觉出其平白浅切有深意,生动自然无斧凿。” “大人治下出此人才,当真可喜可贺。”一个考官附和说着。 县丞杜仲点点头,也是心情舒畅,不胜感慨,“济阴县有此人才,必能大涨文风文名。” 说着,又有些心情低落,苦笑道:“细细算来,自那位后,济阴已有三十年未曾出过举人了,我领此地的文事教化也已有十年,却未曾有着丝毫建树,实在是惭愧。” “大人何必苛责,科举之路层层筛选,天资悟性机缘一点不可少,成就举人,何等艰难。”一个考官闻言也有些感慨。 “不错,济阴县身处北地,习武参军者众,文风本就不盛,济阴又只是下县,能有今日已经实属难得。”另一个考官点头赞同道。 杜仲点了点头,又看起了其他卷子。 阅卷速度很快,毕竟是举人,这些童生文章虽各自都有着可取之处,但也就那样,当下只一目十行,扫过就是。 看完后又从弃卷中随意抽取了几卷,瞥了几眼,最后满意的点了点头,“就这样吧,我无异议。” 诸位考官都是点头应是,取了一张榜文来。 这是一张金黄色榜纸,约八尺大小,边上录有流云纹,蜿蜒舒卷,祥瑞随意。 最上面则是一排黑体大字,用正楷写着大周至圣元年七月十五日,济阴县童生榜! 录取的诸生姓名皆在其上,世人所谓金榜题名,便是此意。 杜仲看了看姓名,皆是无误,便小心取出一印盖了上去。金黄纸面顿时留下印章痕记,灵光闪烁。 榜上的三十个名字顿时一亮,这是说明这三十人已得了童生位格,自此脱了白身。 县丞见事毕,心下也是一松,口气顿时缓和许多,“既如此,此榜便明日张贴吧。” 顿了顿,又对着其余考

-->>(第2/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