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918.重返大清(23)三合一
直郡王走的很近。这不难理解,那时候的太子是嫡子,还是元后嫡子。人家的舅舅家是赫舍里氏。他再是佟国舅,那也是第二任继室皇后的兄弟,能在人家元后嫡子面前摆谱吗人家不搭理他,事实上这种关系就是在平头百姓家都很尴尬,想要亲密无间几乎是不可能的。当时四爷这样的都没翻起浪花了,就太子跟直郡王两人玩呢。这隆科多跟直郡王是走的极为亲近的。

    这后来直郡王玩脱了,于是跟直郡王关系最密切的八爷挖墙脚成功,然后就扛起了大旗。这位就跟八爷走的亲近。那些年为八爷的事那也是上蹿下跳没消停过的,为此他曾惹怒了先帝,被斥责过。当时他的位置很了不起,是九门提督。京城的安危只在他一人之手。他跟着八爷蹦跶,被斥责了,这位马上就悟了,之后极为低调,慢慢的淡出了八爷党。再之后,隐隐有靠近四爷的意思,但吃一堑长一智,并没有明确的表示。

    再之后就是先帝驾崩了。驾崩之后呢他说先帝有口谕,传位于四爷。想来当时谁心里都有疑惑的。时隔六天之后才拿出圣旨,这些皇子阿哥当时就认了,细细想想这在当时是肯符合情理的,直郡王被圈了,太子被废了,八爷被厌弃了,十三还被半圈着呢,十四又在千里之外的青海,除了四爷还能是谁。要是这么解释完全解释的通,可要是不服气,比如十四,他是有理由怀疑被矫召的。毕竟这事是越寻思越不对吧。这得亏是四爷来了,对这些兄弟还算不错,没闹出什么事端来,要不然试试,传位不正的谣言肯定会有的。

    可这事现在想想还是觉得哪里不对。

    要是只有先帝的口谕,为什么后来要炮制出一份圣旨出来呢。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假如没有这份遗诏,那会怎么样呢不说别人,老十四在青海就得反了。

    这一这份遗诏势在必行。

    这么一份迟来的遗诏,势必会叫人生疑,这是毋庸置疑的事。但从康熙六十一年的事情来看,又是叫四爷代他祭天,又是将弘历接到宫中抚养。种种迹象都表明,先帝确实是想叫四爷继位的。

    既然早有了传位给四爷的想法,为什么会没有留下遗诏呢

    先帝身体在晚年不怎么康健,这从起居录上就能看出来。明知道身体渐渐不能支撑,心里又有了人选,为什么什么也没留下呢这是先帝的做事风格。

    想到这里,林雨桐猛地一个激灵,翻身坐了起来。

    要是先帝有遗诏呢

    她大胆的推测,要是先帝又遗诏,而在临死的时候身边之后隆科多。那么先帝会说什么呢,会说传位给四皇子胤禛,至于说后面那些深肖朕躬之类的话,临死之人是说不出来的。有说那些的时间,其他伺候的叫不到跟前吗怎么就只隆科多一个人。

    能勉强说传位给四皇子已经不错了,或者先帝死前说的根本就不是这句话,而是告诉隆科多遗诏在什么地方。

    那么隆科多当众说出的口谕,就有出处了。他定是得到了遗诏,并且看了遗诏。

    如果是这样,那么作为一个跟四爷并不怎么亲近,曾经又跟着大千岁和八爷混过的人,这时候会怎么做呢这位四爷上位其实给他并不能带来什么更大的好处。

    怎么才能利益最大化呢

    怎么才能得到新帝的信任恩宠,甚至一跃成为新帝的恩人呢

    将遗诏收起来

    没有遗诏,新帝得到的一切全都拜他所赐。想到这么做所得到的利益,这个风险值得冒吗

    作为一个敢于博弈用于博弈的人来说,利益太诱人了。而付出的代价如果做成,新帝会围绕着遗诏纠缠吗

    不不会的新帝比谁都想尽快的翻过这一页,希望再不要提起。

-->>(第3/8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