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164章
    朝廷击戎大军北上之后,传回来的第一个消息, 就是楚玄怒斩了原本负责北疆几个重镇防卫的六名守城官员。虽然楚玄给出的理由是这几个官员在北疆欺压军民, 贪污纳贿吃空饷, 一个一个养得脑满肠肥, 结果戎狄来袭时却弃城而逃, 不诛不足以定北地军民之心。

    但这六名官员中有两名是朝廷二品大员, 非君命不可擅杀,结果楚玄却是未请示朝廷就直接将人斩了立威。而这六名官员全都是韩忠的干儿子,也是由韩忠举荐去北疆接替徐家人的。

    一时间, 朝中官员纷纷上疏弹劾楚玄擅动私刑,视朝廷成法于不顾,便等同于目无皇上。又弹劾韩忠举荐失察,才导致北地失守。

    皇上当廷怒斥韩忠,命人杖责他三十,令其思过。但对于领军在外的楚玄,皇上暂时忍下了怒火,未做处置。

    就在这时, 北疆又传回来第二个消息,楚玄不知为何居然派兵强抢了北疆的一个粮仓和一个武备库,将仓中所储的粮草和武备全都抢走。负责看守粮仓和武备库的官员立刻上书奏禀此事。

    此消息传回,满朝愕然,敌军不打却抢自己人?

    朝廷中弹劾楚玄的声势更甚,不少大臣在金殿上声泪俱下地请求皇上立即撤换三军主帅。

    皇上犹豫再三,决定责成兵部派人前往北地问个究竟。结果, 兵部的人还没出金陵城,北疆第一封捷报就送了回来,楚玄大军已以迅雷之势从戎狄手中夺回了一个北疆重镇。

    皇上顿时大喜,先前要求将楚玄撤换的大臣也息了声。不管他是杀官员也好,抢粮仓也罢,能打胜仗,这些都可以先忍到楚玄回来再算账。

    之后北疆捷报频传,楚玄在这一次北疆之战中体现出了非凡的用兵才能,他先是下令大军兵分三路,中路正面吸引敌军主力,剩下两路,一路从侧面攻夺敌军防卫薄弱的两个重镇,防止其与敌军主力所盘踞的两个重镇相互驰援,剩下一路绕至敌军后方截断敌军粮道与中路大军成犄角之势夹击敌军主力。最后三路大军合围敌军主力,一举奸灭。

    自大军开拔起,短短三个多月,北疆被戎狄夺占的五个重镇就抢回来了四个,举国皆是盛赞楚玄奇兵神勇之声,楚玄的声望一时达到了顶点。

    然而,在这盛誉之中,有另一种声音在金陵城中广为流传——楚玄会再度被立为太子。

    这绝非好事,楚玄领军在外,手中握着二十万重兵,如今又因他用兵如神收复失地而声誉过盛,这本就让皇上感觉到威胁。有人借此时机放出此等立太子的言论,分明就是要像对付七皇子楚宣时那般,让楚玄也因声望过高,天下附庸而为皇上忌惮,既而再次父子离心。

    某日早朝之上,居然有官员当廷奏请立楚玄为太子一事,且言道:以安三军之心。

    此言简直就像是楚玄在用他手中的二十万兵权威逼皇上立他为太子一般。

    皇上自是勃然大怒,只是他还未来得及发火,以萧望之为首的楚玄一派的官员就站出来痛斥那名官员,言道:三军在外,捷报频传,何来军心不安?他分明是在挑拨皇上与楚玄的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其心可诛。萧望之更是请皇上将其罢官去职,以为成王正名。

    朝廷上的动向,皇上自是知晓,见楚玄一派的官员全都众口一词地斥责那位官员,又替楚玄表忠,皇上的怒气顿时就平息下来。他依萧望之之言,将那官员罢官去职,贬为庶民,只是心里到底恼恨,又加一令,令其后世子孙皆不可入仕。

    皇上如此为,并非他心中疑虑尽去,而是楚玄如今带着大军在外,他自是不能在此时翻脸,必须要安三军之心。私下里,皇上却派人悄悄跟踪调查那名官员,看看那官员暗地里有没有接

-->>(第1/8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