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88章
    白石河洪灾惨况上报朝廷之后,震惊朝野, 钦天监的几名官员全被问责下狱。上谷县全县被淹死数万人之事在金陵城中传开, 更是掀起了轩然大波, 在所有人同情怜悯灾民的同时, 又有一种声音在民间流传。

    自古天灾往往被视作上位者寡德, 仁未及物, 诚不动天,阴阳失和,才导致上天降下天灾。是以, 白石河自百年以来从未发生过水患,如今突然发生了这么可怕泥石流和洪涝,百姓们顿时人心惶惶,都认为是当权者不德,政令逆时,才导致山崩石流,水失其性。

    皇上向来刚愎自用,颇为自负, 最痛恨的就是对他的非议,这不德之名,谁敢让他背?皇上若是不背,那这不德之名就只能由内阁首辅叶阁老来背了。于是各种文官纷纷上书弹劾叶阁老德行败坏,才引得上天震怒降下灾祸,叶府仍未查明的死尸一案再度被提及,叶家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民间舆论受人有意引导, 全都在指责叶家人。一连十几天,叶府门外天天都围着前来谩骂的百姓。别说叶家人不敢出门,就连叶府的下人这几日都不敢出门。

    叶阁老却对这些弹劾和脏水一字辩解也无,所谓国必有诽誉,忠臣令诽在己,誉在上。皇上不想背这个不德之锅,而满朝文武官员非要推出一个人来承担这个骂名,给天下百姓一个宣泄之口,舍他其谁?

    只是叶阁老的这片忠君之心难免就要被他的政敌所利用,朝野之中逼叶阁老退位让贤之声越来越盛。不少跳梁小丑在此时跳出来上书,罗列叶阁老十数条莫须有的罪名,声称便是有叶阁老这等不贤之人担任辅相,才会惹来天灾,请皇上将叶阁老下狱治罪,以平天怒。

    皇上知道叶阁老是为他承担了这些非议,所以将这些弹劾叶阁老的折子全都压了下来,但朝廷各路官员群情激愤,每日都在早朝时轮流向皇上进言,逼着皇上罢免处置叶阁老,甚至就连地方官员也有不少上书进言来凑这个热闹。一时间皇上也承受了极大的压力,甚至自己也有些被此言论所引导,待叶阁老的态度渐渐也有些恼怒了。

    幸而这时,另有一个声音开始在金陵城流传。有人说,此次天降灾祸,自是上位者不德所致,但这不德之人,既非皇上,也非叶阁老,而是因阴谋轼君,劫持思柔公主,破坏魏梁两国邦交的秦王楚烈。

    否则,为何秦王阴谋被发现的当日,就那么巧的在白石河上游发生了泥石流引发了大洪涝。这全都是上天因秦王所作所为而震怒,才降下的天灾,轼君是为不忠,轼父是为不孝,陷害忠良是为不义,劫持亲妹是为不悌,破坏魏梁两国邦交试图引发两国兵戈是为不仁。如此不忠、不孝、不义、不悌、不仁之人,何来德行可言?岂非不德?

    叶府那几具尸体之事还未查明,到底与叶阁老有没有关系还不好说,可秦王楚烈做下的那些事却是罪证确凿的。这种声音在金陵城中越传越盛,短短几日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之下竟是盖过了先前指责叶阁老的那些流言。金陵城中的舆论突然转向,全都指向楚烈,处死秦王的舆论在金陵城中越来越强烈。就连不少朝廷官员都再次纷纷上书,请求皇上严惩楚烈。

    思柔公主出嫁那日,送思柔公主前往梁国的送亲队伍遇袭之事早已在金陵城中尽人皆知。而东乡侯带着大都督府的兵马将思柔公主从楚烈的汤泉别庄中救出之事,也在金陵城中传得沸沸扬扬。

    虽然楚烈向皇上自辩说是遭赫泰陷害,皇上也派人将赫泰追问询问。赫泰回到金陵城皇宫中面见皇上时,只提出了四个问题:他与楚烈往日无怨,近日无仇为何要陷害楚烈?陷害一个已失圣心的亲王,于他一个外邦王子有何益,于西狼有何益?他既是劫持了思柔公主,为何不干脆杀了她让魏梁联姻不成,还要把她完好无损地送到楚烈手中?若劫持思柔

-->>(第1/9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