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114章 3.29
    私藏军械的案子搁置后, 永初帝连着数日未入皇后寝宫, 连同对太子的态度都比从前冷淡了许多。

    父子多年亲近,永初帝也曾对太子寄予重望,在贬谪了兵部右侍郎武道之后,数次暗中点拨, 等着太子认错, 却没等到任何回馈——太子做事愈发勤恳谨慎, 甚至据东宫属官奏报,每晚为国事操劳至深夜, 以期为君分忧。只是父子数次单独谈话, 太子都绝口不提与武道相关的任何事情。

    永初帝日益失望, 甚至为太子自以为天衣无缝的隐瞒而愤怒。

    进了四月没两天, 又一封南边的灾情飞报到案上, 令永初帝大为头疼。

    南边的龚州与并州交界之处,遭受了次极严重的地动,山岳崩塌、大地撕裂,损伤民房人畜无数。其后两日又连着出现大大小小的地动数次, 百姓深受其苦,据地方官员奏报,死伤者愈千人。

    户部的存粮在北边战事中几乎消耗殆尽, 先前的春荒又将国库家底儿掏了一遍, 如今朝廷想要赈灾,已是捉襟见肘。

    然而南边的灾情每日接连数封由驿站快马飞报到京城,递到永初帝案前, 老皇帝这半年本就心力憔悴,被这难题一熬,头上新添了许多白发。万般无奈之下,只好与中书令常钰商议,由常钰和户部侍郎、京兆衙门一同出马,请京城各高门贵府和有钱商户义捐,筹集钱粮为南边赈灾所用。

    对于捐赠极厚者,朝廷还会出面奖励,或是赏赐宫中藏书,或是赐予商户官衔,不一而足。

    常钰在世家大族中本就根基颇厚,他亲自出面劝说,公府侯门都多多少少出力,各王府重臣家中亦纷纷义捐。最难得的是京城中的商户,虽然都有极丰厚的家底,却因整日与钱财俗物打交道,在贵人如云的京城,虽能花天酒地肆意享乐,到底面上不好看。这回既是朝廷下旨义捐,有志报国或是家底丰厚的,都量力而出,三四日间,就已募得钱粮许多。

    朝廷的燃眉之急暂解,京中流言却不知从何处生出,迅速蔓延。

    流言是关于太子的。

    先前司天台奏报天象有异时,京中便颇多关于主位失德的流言。而今南边地动的事因朝廷义捐而闹得沸沸扬扬,种种揣测便纷纷传开,甚至有人直言太子腆居东宫之位,却无才无能,这半年中连番大事,皆是上天兆示预警。

    永初帝在位至今已有十来年,太子自十年前入主东宫,享受尊荣,却几乎没什么大的建树,朝堂众官和百姓都是亲眼目睹。反倒是定王自五年前墨城之战扬名,虽因杀神之号受缚,做事却半点都不含糊,此次北境大捷,更是声望日隆。

    亲王的威信声望直逼东宫,情势已如水火。

    永初帝虽居于宫中,这些民间流言却还是不断的入耳。

    对太子日益失望,那“主位失德”的传言更如千钧之锤砸在心间。

    而今天下,能有几个主位?若是他这个主君失德,又能失在何处?永初帝扪心自问,他虽算不上英武明君,对于百姓却颇怀仁善之心,更因世家大族权势过隆欺压百姓,扛着朝堂上极重的压力,以怀恩侯府姜家开刀,力排众议削减世家势力,很是提拔了些寒门出身的官员。六部诸事比之景兴帝时更得人心,朝臣之中,中书令常钰、高相、韩相、大理寺卿等重臣皆非奸佞之人。先前南北各处受灾时,他也曾命减少当地徭役,命户部赈灾安民。

    只是这天下,依旧灾祸不断。哪怕东襄战事是人为,这接连不断的旱灾、水涝甚至地动,也令人心惊。

    莫非真的是他有过于失德之处?

    永初帝算来算去,唯有在东宫的事上,处事不公。

    太子庸碌,居于东宫多年却无

-->>(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