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31章 12.26
    高元骁所说的话让定王有些意外。

    他先是简略说了此次剿匪经过, 继而话锋一转, “……末将奉命协助殿下剿匪,临行前皇上也曾特意叮嘱,务必将匪类剿清,不留后患。而此次常刺史前来, 将眉岭的事接过去, 想必是有人进了谗言, 欲迫殿下从速离开凤翔,不再深究残匪。末将曾听过几则有关眉岭的传闻, 而今匪寨虽然空了, 人却都还在, 恐怕其中藏有内情。”

    “所以呢?”

    “末将以为, 既然有人存心掩盖, 这内情必定干系不小。殿下应设法继续追查此事。”

    定王觑他一眼,面上水波不兴,“本王也有意深查,奈何圣意裁夺, 总不好——抗旨吧?”

    “抗旨”二字格外清晰的落入耳中,定王面上似笑非笑,叫高元骁眉心一跳, 旋即升起浓浓的疑惑。他是凭着前世的经历, 才能知晓眉岭深藏的猫腻,而看定王的反应,他似乎早已知道此事?

    难道他已凭蛛丝马迹, 推测出隐情?

    高元骁还记得前世定王登基后的杀伐决断,此时对上那双眼睛,却是不敢逼视,只抱拳道:“殿下奉旨剿匪,又岂能抗旨?此次北庭之行,来回至少四十余天,若殿下有意追查,末将回京后必当劝谏皇上。没有小人蒙蔽,皇上自然会另有裁决,届时殿下奉旨行事,名正言顺。”

    定王审视着他,没有则声。

    在京城时他便知道,皇上派高元骁做这都督府的司马,不止是为襄助,也是藏了观察他言行之意。毕竟高相是皇上倚重的大臣,这两年又与太子来往渐深,皇上一向偏袒太子,会选高元骁来牵制,实属常事。

    况高元骁方才也说了,皇上临行前“特意叮嘱”过他,所叮嘱的必定不止剿匪。

    只是他坦诚此事,其意倒耐人寻味。

    半年相处,定王对于高元骁品性能力也有所了解,若能得他助力,何乐而不为?然而仅凭这点就贸然信重……他稍稍侧身,看着高元骁,语意含混,“剿清匪类,于国于民都是好事。你能有此见识,也是百姓之福。”

    高元骁心下洞然,当即道:“那就请殿下静候佳音。”

    话既已说完,定王便抬步往外走,忽然又想起什么,“你是专程来找陶将军辞行?”

    高元骁一笑,“末将与陶侍卫不打不相识,欣赏她身手志气,认她是个好友,故来辞行。”

    堂堂司马来找名不见经传的侍卫辞行,还认她是好友?定王脚步不停,面无表情——

    “哦。”

    *

    金匮距凤翔约四五百里,骑马跑上大半天就能抵达。

    定王、陶靖和阿殷都是马术娴熟之人,出了凤翔一路疾驰,途中在道旁小酒店垫垫肚子,申时二刻左右,便已到了金匮折冲府的营中。

    陶靖率先开路,定王一袭青金色披风在身,头上玉冠束发,虽不曾戴彰显王爷身份的佩饰,然那般神武英气就连陶靖都要持以恭敬之态,自然非等闲之辈。副都尉蔡清迎出来,见到陶靖时面露欣喜,抱拳作礼,旋即看向定王,亦含有恭敬之意。

    “这位是定王殿下。”陶靖介绍。

    蔡清忙屈一膝跪地抱拳,“末将蔡清,拜见定王殿下!”上回定王征缴狼胥山的刘挞时,曾来金匮府调骑兵,只是彼时蔡清恰巧不在,过后引以为憾。此时当面见到,三十余岁的男子,目中全是景仰——

    定王虽有杀神之名,然而在军伍之中,但凡有些志气的男儿,无不佩服他引兵夺回北庭五城的神勇。况西洲匪患拖延日久,虽数次征缴,然被人打岔作祟,事败后又将原因推在士兵庸碌,武将们大多憋屈愤

-->>(第1/5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