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一百五十章 排放争论
影响,他们的发动机早就按照欧洲排放标准设计,明年即2005年就会推出符合欧四排放标准的产品。

    估计环保系统的官员,就是看到欧四标准明年就在欧洲实施,因此定下了3年后即2008年中国也实行类似的国四标准。在他们看来,已经给了国内汽车企业3年的时间,何况许多合资品牌汽车都达到了这个标准。

    “我们国家签署了《京都议定书》,承诺在2005年开始进行节能减排工作。汽车尾气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对其加以控制是服从国家战略的考虑。”

    一位环保部的官员拿出文件如此侃侃而谈道。

    “从我们获得的资料来看,首都市面上主流品牌的汽车发动机都达到或超过现有国三的排放标准,我们制定的时间策略已经充分考虑了技术进步的需求。”

    这次参加座谈会,环保部的官员可是有备而来。

    “我想提问一下,你知道研发一款发动机从设计到量产到底需要多少个月时间吗?”

    江淮汽车的老总左望安听完后,要求举手发言。在得到对方摇头的回答,他继续拿出准备好的讲稿说道。

    “国际上一款发动机从设计到量产基本都要求48—60个月时间。这个过程包括立项、概念设计(9个月—1年)、详细设计(3个月,这期间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验证周期(持续18个月左右)、上车搭载标定量产(18个月左右)。”

    很明显,就是从技术角度出发,汽车厂家根本无法跟上排放标准的更新速度。国二到国三1年时间,国三到国四3年时间,这违背了发动机研发的规律。

    “我们支持国家的环保事业,但在具体推进时必须考虑汽车行业的实际情况。现在确实市面上不少发动机技术达到了国三标准,但你得看看它们身上的品牌到底属于谁?

    这样先进的发动机技术在市场上买不到,就算购买也是天价。就算是合资企业,外方也不会同意转让他们的发动机技术!在国家刚提出发展自主品牌战略之际,这样拔苗助长的风气只会断送中国自主汽车产业,好不容易积累的家底!

    一旦强制实施,那么市场上就只有国外汽车品牌在售卖,而中国本土的汽车企业都要被排除在外!”

    左望安一席话,同样用国家战略来对抗国家战略,得到了汽车行业人士的热烈掌声。

    “在这里我要补充一点,就是据我们调研,本土自主品牌中像中华集团的产品,就完全符合国三的标准。所以,我们的政策并不会导致国外品牌一家独大的局面。”

    背上帮忙国外品牌打压民族企业的黑锅可不是小事,环保部的官员可不认同这样观点,找出中华集团举例证明他们的政策并非偏颇。

    韩皓参加此次会议,并不想发言或出风头,没想到会议一开始还是有火烧上身。

    “中华集团属于特例,他们的研发能力太强,不能代表我们自主品牌普遍性的情况。你可以抽样其他没有合资的自主品牌,看看他们的实际情况如何?

    另外,中华集团的韩总也在现场,你可以听听他的看法。”

    左望安没想到话中漏了中华集团这个例外,他赶紧补救道,并把话题踢给了韩皓。

    全场目光唰唰都望向了韩皓,期待这位年轻的企业家如何应对。

    作为汽车业的一员,韩皓如果发声赞同环保部意见的话,肯定会被当成行业公敌。

    “刚才江淮左总的说法很正确,我们研发一款发动机到实用确实要4到5年时间。我们的盘古二代发动机,就是刚才所说排放达到国三标准的产品,整个研发过程接近45个月。

  

-->>(第2/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