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1371章 大手笔绝招

    由于现代仿汉剑参照倭刀25比1的刃柄比,造成在调整重心时过度依赖柄长,而正确的调整方法则主要依赖对剑身厚薄的控制,减轻剑身前部重量,使重心自然后移。

    然而现代仿汉剑往往做的过宽过厚,并且对厚薄的控制能力也很不到家,这其实是传统制剑工艺的一种退步!

    与如今基于明剑、清剑、太极剑的现代剑的重心通常在剑格前10厘米的认识不同,汉剑重心并不靠近剑柄,这是为了以刺为主同时兼顾劈砍,提高杀伤力。

    汉剑轻薄,即使重心前移,挥舞起来也并不费力。

    而现代的仿汉剑在鼓吹砍铁的倾向下,老将剑当斧头用,普遍往厚重上做,前头太重,导致不得不加长手柄来应付重心问题。

    前头加厚、后头加长,一加两加的后果是仿制汉剑重量大增,现代人只能用双手使唤。

    仿制汉剑一味鼓吹能砍铁如泥、追求厚重,看似为了提高性能,实则是那些个制造仿制汉剑大大商家对汉剑的根本性认知错误,图方便省事。

    刺死砍伤,真正的汉剑剑锋狭长,这是为了提高了穿刺力,不少汉剑的剑身宽度才1公分,比张楠手中这柄还要窄一截!

    汉剑尖锐的剑锋也很好的减轻了剑身前部重量,便于进一步调整重心。

    至于张楠这柄汉剑的剑身宽度都能算比较宽的,大概锻造时考虑是给臂力较大的人使用。

    也可能一开始就是按照玉具礼剑的要求锻造,尽量在保持实用性的前提下做得外观威严:它是八面体剑身,不仅比四面体剑身牢固,看上去还更加厚重、沉稳,压迫感!

    与充满杀气的真实汉剑剑条相比,大量的仿汉剑剑身呆板、笨拙,犹如铁尺。

    做得轻薄,那是要高超的锻造技术做保障的,而现代仿汉剑除了极少量的精品外,大部分都在技术上偷工减料,张楠上辈子那会,甚至有不少仿汉剑用的是机械成形的25比1的量产剑条,致使成品剑条过于沉重。

    同等规格下,现代仿汉剑的剑条至少比汉剑重了三分之一!

    大部分的现代人身体不注重锻炼、素质下降,造成长度不满一米的剑却要双手才能挥动,单手压根玩不转。

    其实经过一段时间的身体锻炼,这样长度的真正汉剑是完全可以单手流畅操作的。

    而且作为一款战斗使用剑,汉剑无圆柄,都是扁柄。但现代仿汉剑几乎都是圆柄,这可能是参考了圆茎青铜剑的款式,却未曾研究过汉剑实物,纯粹迎合省美观,却忘了实用同历史真相。

    张楠手中的这柄汉剑就是扁柄,平缠缑,缑内情况虽然看不见,但应该是上下两片合成的夹木。

    对手中剑爱不释手,这边说完案子的刘成军看这情形,笑着对其道:“张先生,现在你手中这柄汉剑应该是全世界保存最好的一柄汉剑,沪上博物馆当宝贝一样藏着的那柄玉具剑都得往后靠。”

    张楠一听,道:“那柄玉具剑能保存下来也是奇迹,我记得那柄剑的剑身只有轻微锈蚀,没松脂密封保护都能有那样的程度,奇迹!”

    刘成军看到过沪上博物馆珍藏的那柄玉具剑,道:“两柄剑其实很像,尺寸、形制也类似,就是那柄剑的时间比这柄可能要早上个百来年。

    《汉书-匈奴传》载:‘单于正月朝天子甘泉宫,赐玉具剑。’,这样看这剑有可能是呼韩邪单于那些个弟弟们带进大墓的,也可能我们挖的就是呼韩邪。”

    听到这话,张楠谈了口气,道:“这就是笔烂账,觐见过汉朝皇帝的匈奴单于应该还有些,但如果顺着从这柄剑的出土研究推测,又能让人去猜测M1号大墓里葬的

-->>(第2/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