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62.电
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说的周公的功绩和功德。

    春秋时期孔圣人曾经有言:“自行束修以上者,吾未尝无诲焉。”讲究的就是心意第一,束修为辅的一种朴素简单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这种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一直延续到唐朝贞观年间,才发生变化,只因为唐太宗这位千古一帝他特别的重视,他的儿子们和皇家老师们的关系。

    唐太宗认为只有自己以身作则的表示出皇家老师们的尊重和重视,老师们才会没有拘束的,尽心尽力的辅佐,教导他的儿子们。而他的儿子们,只有在对自己的老师有了足够的尊敬和敬畏后,才能打心眼里感受到老师的人品贵重和学识渊博,才会跟着老师们认真努力的学习为此他不光经常□□皇家子弟“对待老师要如同对他这个皇父一样”,给皇家老师们正式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师官位,还亲自下诏提高皇家老师们的“王师”地位,并且在诏书里面详细具体的规定了,皇家子弟尊师重道的执行方式。

    尤其是对当时的东宫太子,即那位和“汉武帝的刘据太子”,“康熙朝的胤礽太子”并称史上三大凄惨太子的“唐太宗的承乾太子”李承乾的要求,最高最细,严禁太子在任何小细节上对东宫的老师们有所怠慢。

    老师来到东宫时,太子必须亲自出殿门迎接;在外面见到老师时,太子先鞠躬作揖,老师还礼时,太子要给老师行答谢礼;和老师一起进出时,始终让老师先行一步;老师站着的时候,太子要先请老师落座,然后自己才能坐。各种礼节礼仪不一而足。

    后来的各朝各代统治者都发现了,这个方法对于皇家笼络天下文豪大儒的方便之处,因此基本上都延续了唐太宗亲自设定的这些尊师礼节。

    只是随着君权的不断集中,官场上开始越发的讲究起“天地君亲师”这一套规矩,“君”在“天地”后,“师”在“君亲”后。所谓的尊师重道对于皇家而言,基本上就是流于表面了。

    到满人入关后,虽然大多数都沿袭了前朝制度,大力推广和学习儒家文化,尤其在前朝兴盛的程朱理学。但是满人统治者跟着汉人大儒学习是一方面,教导皇家阿哥如何治理天下,当差办事甚至防备,领导汉臣又是另一方面。于是皇家的老师们就变成了类似于辅佐阿哥们的“臣子”,“幕僚”这一类。

    比如康熙皇帝对于小太子的教育,因为不放心汉臣大儒对小太子的教导,怕小太子“移了性情”,儒家文化最重要的四书五经这一块,都是他在这几年里,每天挤出一点时间,亲自给小太子讲解授课的。

    现在他觉得太子性情已定,该学的地方也都学的差不多了,才给小太子安排了两个忠于满清朝廷的汉臣做老师,向天下人尤其是汉人们表示一下,满清统治者对于尊师重道这方面的重视。

    小太子来到无逸斋的时候,大阿哥和三阿哥还没到,打开书本,先把昨天皇阿玛讲解的经义复习一遍,再把后面要学的内容背背,一早上的时间就匆匆的过去了。

    小太子再次感激自己“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能力,否则这么多书,不说都背出来,光是每篇的一百二十遍熟读,都要花好多好多时间。

    怪不得各类历史记载中对于康熙朝“胤礽太子”的描述都是非常同情,唏嘘不已的语气。

    打五岁起,每天4点不到就起床,晚上6点才结束学习,中午的休息时间也是非常短。就这样,长大成人后在代理监国,处理大小繁琐的政事,主持各种的祭祀封赏仪式的同时,还是要不断的学习。

    从小到大这么拼命的去做个合格的大清太子,最后却是不光被自己尊敬崇拜的皇阿玛猜忌防备,

-->>(第2/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