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五百九十八章 奉天府一
关外八旗,还没太过堕落,这些人不是每个月游手好闲,月底去厂里、店里露个面领下钱那种,他们还是经常骑马射箭、切磋技艺的,有时候也练练火枪射击,不算特别刻苦,但也绝不能说懈怠。他们只是单纯地不愿意种地、做生意罢了,既没那个天赋,也没那个心情,让冯瑜大为失望。

    冯大人这些年密切关注国内动态,知道很多省份都在大办新政,并涌现出了很多暴富的商人。毫无疑问,这些暴富者基本都是汉人,给他们保护伞的也多是汉官汉将,如名动西北二省的煤炭商人袁宝第就是个中典型。

    这样的态势,让冯瑜很是忧心。他是旗人,祖上当过抚顺额驸李永芳的亲兵,自觉高人一等,对汉官势力的崛起非常警惕。尤其是现在朝廷办了八个镇的新军,除两个镇是旗人子弟组成的外,其余六个镇的总统都是汉人。这次征噶尔丹,历时多年,新军打得又十分出彩,未来继续编练新军几乎是必然的事情,这进一步助涨了汉人武将的势力。如果再联系到如今京城的风气,很多宗室子弟都在学那四书五经,有的人也吟诗作对虽然在冯瑜看来,那什么“黄狗身上白”之流的打油诗简直狗屁不通更有人还穿汉人衣裳,那就更不得了了。再发展下去,我大清宗室与汉人通婚,破除满汉大防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那么他们这些满员们该如何自处?读书治国不如汉员,工程技术不如洋员,领兵打仗也受到了汉员的冲击,这简直是动摇国本啊!

    其实吧,冯瑜觉得现在朝廷真的有些左右为难了。汉人势力崛起不可阻挡,这是大势,你要么就学学南宋时的金国,主动融入,完颜氏子孙写的诗词文章就不错,要么就干脆继续在制度上打压汉人崛起,像现在这样左不左右不右的其实是最危险的。当然以冯瑜的本意,他更愿意看到朝廷重拾满汉大防,压制汉人势力,不让江山变色。但理智告诉他,这样是不成的!

    如今什么年代了,八旗引以为傲的重甲步兵和骑射双绝的马队在战场上的作用已经大为削弱了。不信?看看与噶尔丹的战斗吧!人家学俄国人的路数,火枪大炮加凶猛无匹的马队,一下子就打得佟国纲招架不住,两万多经验丰富的陕甘绿营及八旗子弟全军覆没。到了后来,扭转局势的还是新军当然绿营和八旗后来也慢慢适应了,战斗力也上来了可见如今的世道,旧军已越来越落后于时代,新军才是未来的方向。但新军的消耗也大得惊人,这需要改变国内的生产体系,提高政府收入,另外新军的战法,人员死伤也很重,需要源源不断的炮灰来填补战损,这是八旗子弟所负担不起的。因此,最好的方式还是学金国那样进行融合,拉拢汉人士绅,如此才能熬过去现在南有顺逆,北有黄衣贼,大清的压力是很大的。

    也正是基于这个认知,在来到奉天府任职后,冯瑜虽然打心底对汉人不是很待见,但在政策层面上,其实一直是支持他们的。原因没别的,他冯瑜是大清的忠臣,对大清忠心耿耿,一切以皇上的利益为重。

    但政策支持是一回事,工业经济能不能发展起来,还有其他诸多的因素。奉天府现在面临的最大的难题,就是他们的工业产品主要是深加工后的农产品没有足够的市场。这些深加工的农产品主要供应的还是城市,更准确地说,是城市里的市民。因为他们不从事农业生产,只能在市场上购买食品,但问题是市民阶层的主体工人的数量还不够多,也就是说没有足够的不种地的人来消费这些机器生产出来的粮食,这就愁煞人了。

    要改变这种局面只有两个办法。其一是打入外部市场,向外国出口粮食,比如宁波就是一个很好的市场。但人家有自己的原粮供应商,境内也有大量机器碾米厂、面粉厂,清国面粉、大米是很难打进去的;其二是做大清国自己的市场,产生更多的工人,让这些面粉和大米有销路。但这无疑又

-->>(第2/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