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四百二十二章 春社一
岸的做法很不满意,正打算在所有东岸领地内都推行本土的历法,彻底杜绝分裂主义的苗头。因此,登莱的这个春社节,怕是也过不了几回了,搞不好就是最后一回了呢。

    春社节在登莱其实是比较重要的节日了,商家们在这一天的销售额一般会暴涨,而且他们也有充足的货物来进行销售,其原因便是辽海在这个时候已经解冻,来自世界各地的船只可以在烟台这个登莱第一大城市靠港贸易。

    胡志刚今天也来到了烟台。他是乘坐火车从胶州一路北上的,在桃村站的时候下车逗留了一天,处理了一批货物,然后还趁机闲逛了一下。嗯,还差点逛出了事:新军第六师的师部就设在桃村,当地好大一块被划作了军事禁区,胡志刚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竟然闯入了一条直通军事禁区的道路上,然后被新军士兵用刺刀驱逐了。

    胡志刚对此心有余悸,同时也打定主意不再刺探军事情报了。堂叔派他到登莱是为了收集社情信息,采买管制商品的,而不是为了调查东国大军屯于何处,有兵几何,那不是他必须完成的任务。

    他最终在春社节前一天抵达了烟台。在经受了重重盘查之后,他获准入住了烟台城郊的一家旅馆。这家旅馆就建在城墙外面,生意还算不错。胡志刚看着那段几十年前由豪格“援建”的城墙,唏嘘不已,然后便去了人流最多的地方,一边体验社情,一边看看有没有什么书籍可以购买。

    上次送回去的一批书籍胡庸已经交上去了,海州知州冯瑜看了后大加赞赏。胡志刚在这边得到反馈后也是十分振奋,打算到烟台再采买一些送回去。毕竟,胶州只是一个纯粹的军港和商港,烟台则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书籍之类的东西肯定要更多一些。

    不过在寻找书籍之前,他却被烟台百姓的“豪富”给震惊了。之前他在胶州时已经见识到了许多大把花钱的东岸人,不料在到了烟台后,发现这里的百姓消费能力还要更上一个新台阶。他们穿的衣服似乎都是新的,而且衣服颜色也很鲜艳,不论男女老少都是如此,这让平日里往往只有一身或两身衣服的清国普通人不知道多羡慕了。

    街上时不时还走过一两个日本人或朝鲜人,这些人操着本国语言,或交谈,或说笑,手里挎着大包小包,里面塞满了各类商品。胡志刚知道,这些多半是靠港的外国船上的水手,听说东国人与朝、日等国贸易频繁,看来并不仅仅是虚言。

    街上当然也有不少西洋人。这些人有的穿着本国服饰,有的则入乡随俗地换了一身东岸服装,如同胡志刚一样满大街闲逛着。他们有的人还被邀请参加了东岸人的社日节聚会,那应该是生意伙伴邀请的,一般东岸人估计懒得搭理他们。

    “按照东国人的说法,这就是‘国际化大都市’了吧?”胡志刚呢喃着,心里只觉得烟台怕不是比“我大清”九成以上的城市都要繁荣,虽然听说其算上军队也才不过十多万人口,但表现出来的气势却是一般的清国城市难以媲美的。

    “就是不知道他们岁入多少,但应该不会太低,百万两银子怕不是有的吧?唉,想想朝廷为了几百万两银子殚精竭虑,可登莱才多少人?竟然如此豪富,这可真是不一般了。”胡志刚隐隐想起自己的族叔胡师爷以及知州冯大人的谈话,愈发觉得发展工商业是必须的了,否则“兵无足食,国无余帑”。只是,发展工商业却也是一件非常复杂之事,这不仅仅是缺乏相关人才和技术的事情了,同时在政治上也十分敏感。

    要知道,因为大办新军使得不少汉族将领脱颖而出,执掌大权之后,朝堂上的满人大员们就已经是一肚子气了。再加上康熙迫于形势,突击提拔了一些汉族大员入旗,这更是激起了许多人的不满。而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大力发展工商业的话,试问谁将

-->>(第2/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