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二百三十二章 挺进风下之地
重大成果,其他没被撤掉的仆从师其员额有的也被减掉了不少如驻扎即墨县的第四师陈全忠部。总而言之,收地削藩是大趋势,统治越来越稳固的登莱、宁波政府无法容忍辖区内一个个独立山头的存在,即便他们已经恭顺已极了也在所不惜,一定要慢慢削掉。

    丁大兴继承父业,家族在掖县经营了足足两代人,关系盘根错节,利益遍布各处。这若是搁在清国或顺国,那就是妥妥的一个地方豪强,还是有名义、有兵马、有钱粮的那种,朝廷处置起来也得小心小心再小心,生怕一个不好人家造起反来,糜烂各处。可在东岸人的统治下,精兵强将屯驻各处,火枪大炮、钱粮物资充足,还有轮船、铁路调兵,数万人马瞬息可至,你敢反么怕不是被一朝扑灭啊

    因此,丁家现在也开始学蓬莱县的董家,派子弟出去做官,这样一来,即便未来封地被收走,他们也可以靠着官面上的关系,继续维持家族的富贵荣华。其实这是一种很不错的思路,因为东岸人正在着手削藩,那么即便为了统战需要,也会吸收一部分比较恭顺的藩镇子弟进入体制,另外还会给一些经商上的优惠政策,算是一种等价交换了。

    丁威是丁大兴的小儿子,年轻的时候曾在烟台学院学习过,毕业后进入了军队,先在辽东新军第一师服役,与清廷鞑子面对面交战过。后来又被选入了军官顾问团,到潮州府帮助李元胤整顿军队,履历还算是非常丰富的。

    后来,丁某人被借调进入了台湾陆战营担任顾问,充作训练官的副手,在香山县一干就是两年。这次荷兰东印度公司与东岸人交恶,烟台的廖大帅立刻与鄞县方面紧急磋商,然后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除派遣海军陆孝忠少校率领的分舰队南下前往帝力港外,他们也害怕不保险,又派了“大角星”号和“老人星”号轻巡洋舰,护卫着两艘运输船,打着贸易的名义直接南下文莱港。

    文莱苏丹一开始并不没有太过在意,因为这个年代来倒他们这儿进行贸易的商人实在是太多了,阿拉伯的、印度的、中国的、葡萄牙的、荷兰的、英国的、法国的、丹麦的等等,几乎所有有志于南洋贸易的国家都会在这儿掺一脚,港口内常年停泊着数十艘来自外国的商船,其中很多甚至是武装商船。因此,当东岸人这五艘船刚抵达的时候,文莱港方面太过关注,甚至就连入港手续都是一天后才派人来办的。

    不过,当东岸人随后又从船上下来了一百多名携带武器的士兵时,文莱人又惊呆了。他们几乎立刻就从城里调集了数百名士兵过来,其中超过一半持有火枪,而且还有四门陆军火炮。与西方商人贸易了整整一个多世纪的他们,并非没有见识的土包子,事实上西方的火枪大炮从明末开始就在整个东南亚流行开来,各队开始使用热武器作战,军队中列装热武器的比例越来越高,远超当时的中国大陆。

    文莱作为风下之地的贸易重镇,自然也有一支配备了火枪和大炮的部队,因此在看到东岸人来者不善之后,他们立刻就集结了起来,打算趁东岸人立足未稳想将他们赶出去。结果自然是他们踢到铁板了,这是一个来自台湾陆战营的步兵连,装备了线膛枪的他们只远远射击了一阵,就震慑住了这帮马来人,然后不得不派出使者过来谈判。

    谈判的结果是文莱方面接受了东岸人在这里设置商站并派“少量”人员驻守的请求。按照双方的协议,东岸人将尊重文莱苏丹支配这个国家的权力,同时有权在港口内设立一间永久性的商站,商站内可驻扎“不超过一百名士兵”,同时按章纳税,支付土地租金,不得从事任何非法活动。

    可以说,这份协议是文莱苏丹极其不愿意签订的,但台湾陆战营百余名士兵强大的火力给了他们深刻的印象。他手下的士兵,平时欺负一下内陆的山野部落是足够了,对付西

-->>(第2/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