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二百零七章 商业集团(六)
确定其为互市口岸之后,这里面临的战争威胁确确实实会大大降低想想就知道了,当城里住着成百上千的东岸侨民,堆积了大量来自宁波的货物之后,哪个顺国将领吃了熊心豹子胆敢来强攻这座城市?难道就不怕误伤了东岸侨民以至于引起外交纠纷么?他承担不起这个责任的!

    因此,清国将沙头市确定为互市口岸,其实也挺鬼的,严格说起来是有那么一丝绑架东岸人做盾牌的意味在内的。不过,沙头市本身的条件也确实不错,东岸人也就不怎么计较这方面了,一切还是生意要紧嘛。

    李难先作为东岸大买办,自然也不是不学无术之辈。事实上在前往沙头市及安陆、襄阳、德安诸府考察之前,他就重点查阅过相关古籍和资料,得知沙头市自古以来便是商业重镇春秋时期,沙市即位楚国郢都的外港及市肆;唐人诗句中已有“江馆连沙市,泷船泊水滨”之咏;到了宋代,沙市成了三楚名镇,“通南北诸省,贾客扬帆而来者多至数千艘,向晚蓬灯远映,照晃常若白昼”;在明末的时候沙市一度达到了顶峰,“沙市明末极盛,列巷九十九条,每行占一巷,舟车辐辏,繁盛甲宇内,即今之京师、姑苏皆不及也。”

    从以上这些描述便可以看出,沙市确实自古以来就是非常繁华的贸易口岸,因此即便在明清鼎革之际遭遇了大规模的兵灾,后来顺、清两国连年大战又使其雪上加霜,但到底底子仍在,元气犹留有几分,因此李难先前去考察的时候发现这里的商业贸易还算有点气候,这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李难先在沙市考察结束后,立刻些了一封报告,由快船送往了马当要塞,交由驻扎在那里的东岸海军带回宁波。他在报告里盛赞了沙市的港口条件,认为这个地处荆江、洞庭湖两大水系要冲,控扼江汉平原水网运输咽喉的地方,必须“尽快控制下来”,如果可能的话,在这里设置小型内河舰队,将其僻为非军事区,如此当可坐享贸易利润,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这份报告目前尚未送达鄞县交由刘厚非刘队长审阅。不过可以预见的是,刘厚非对此应该会很感兴趣,因为沙市开埠以后,东岸人可以在那儿采购大量商品,同时将远东四藩生产的有竞争力的工业品倾销过去,获取巨额利润。与此同时,李难先本人似乎也可以从中渔利并不是采买商品,而是组建航运字号。

    事实上,李难先最近一年来都在和两湖一带的顺国商人、官绅洽谈,看看能不能组建一家专营武昌到夷陵州这段航线的航运字号,现在基本已经有了一些眉目:李难先本人出资二十万两白银,占股40,武昌、岳州一带的某些商人合股出资五万两及部分船只全是中式帆船,吨位不大,占股30,大顺前营的一些军将也占有一部分股份,作为官面上的保护伞,合力组建大发永航运字号,专营武昌至夷陵之间的江面运输。

    李难先是在宁波生活过多年的大买办,甚至航运的重要性。甚至于对他们这类人来说,控制了航运业务,与控制货物来源一样重要。设想一下,若是李某人在控制了羊楼洞地区的产业产出,然后他经营的航运公司又控制了从汉口到松江的航线的话,那么这门茶叶生意还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真到了那份上,羊楼洞的茶农、茶商们只能任他宰割,松江、宁波等地的海内外商人也只能捏着鼻子高价采购他运来的茶叶,这其间到底有多暴利,似乎可以不用多说了,光想想就觉得可怕。

    当然李难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无法控制长江下游航线,那是东岸人的禁脔,他脑子抽了才会去掺和。事实上,他瞄准的是东岸人尚未涉及的汉夷线武昌汉口夷陵及部分邻近的内河航运业务,在说白一点,就是在武昌、沙头市这两个贸易重镇之间来回倒腾物品,以赚取利润。他身上披着的东岸买办这层皮能够给予他足够的保护,无论是顺国还是清国的

-->>(第2/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