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一百七十三章 变革与实力(三)
炮灰来驱使,日子依然过得苦不堪言。

    最近两年来,许是因为噶尔丹的要求,从哈密一带袭扰边境的吐鲁番人越来越多,间或夹杂着一些精锐的瓦剌蒙古兵。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已经从属于准噶尔汗国的兵马火器数量颇为不少,运用起来也非常娴熟,令驻守于西北边陲的满清军队猝不及防,吃了不少亏。及至后来,他们从河南调来数千名火枪手,同时从锦州、北京一带调集大量火炮(亦在西安建立规模不小的铸炮场),增援甘肃一带,才堪堪维持住了均势。

    不过在进入1685年之后,寇边的准噶尔汗国骑兵规模越来越大,令清廷上下大为紧张。没奈何之下,他们开始大量抽调驻防在陕西、山西、河南等相对内地的军士赴边驻守,增加甘肃一带的兵力厚度,防止遭到敌人主力大军的突然袭击。

    当然作为清朝最高统治者康熙皇帝来说,他最关注的始终都是蒙古草原上的动静,而不是西北边陲甘肃。原因很简单,满洲人赖以统治汉地的最主要武器便是蒙古人了!满洲皇帝素来是多部蒙古的大汗,在蒙古草原上的权威和影响力非常之重,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可能崛起的蒙古部落他们都万分警惕。毕竟他们本族的人口始终十分有限,需要借助蒙古世界的力量来整合、统治关内汉人,而蒙古草原有草原的规矩,其文化习俗与内地也多有迥异,一旦出现一个强有力的挑战者,那么事情就将变得十分之麻烦。

    历史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持之以恒地征讨准噶尔蒙古,终于将这个与满清抗衡上百年的草原帝国给彻底征服、打垮,满清皇帝在蒙古世界的威望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成了蒙古诸部无可争议的大汗。不然的话,你以为即便在1691年诸部蒙古王公在多伦诺尔会盟了,就不会再度反叛么?他们哪有那么好说话!一切还是看实力的。

    所以,这会北京朝廷一面往西北边陲增兵,一面往草原派出了多支使者队伍,前往诸部进行联络,说是威吓也好,拉关系也罢,总之是尽一切努力稳定自己在蒙古草原上的威望,削减噶尔丹这头饿狼的影响力,让事情掌握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

    而这样一来,北京朝廷对南方的关注度自然就不可能再维持以前那样的强度了,对南方最主要的割据政权大顺国的压力也不可避免地会减轻不少,尤其是当甘肃周边局势骤然紧张起来以后就更是如此了。

    所以,当满清皇帝派出使者前往湖北,与李来亨的特使达成停火协议哪怕是暂时的之后,一切也就注定了:这一纸协议决定了今后中国大陆、蒙古草原乃至中亚地区的战略走势,也许影响到的还有东岸人在大陆上的种种布局。不过这都是以后的事了,自然有后来人来处理,没人可以制定一个永远不用修改的战略,即便他洞察历史走向也不行。

    “那些蒙古骑兵被剿灭了?”有一名相熟的小军官迎了出来,问道。

    “什么蒙古人?是回回而已。若是遇到了噶尔丹金帐下的精骑,俺还能有命回来么?而且,这次事情恐怕还没完,听说准噶尔那边还派了许多人进入青海,西宁城那边怕是有些麻烦。朝廷在青海的控制力本就不甚稳固,至今只设立了那个几个据点,周围全是满怀敌意的蒙古人、回回或藏人,还真是险象环生啊。”骑兵军官结果一壶酒,一仰脖就喝下了大半,然后借着酒劲说道。

    “这准噶尔的祸害还真是越来越大了,叶尔羌国被灭了,瓦剌蒙古被统一了,以后不会祸祸到咱们陕西老家去吧?”小军官担心地问了起来,满是风霜的脸上全是忧色。他不是害怕,事实上他们这种陕北刀客一直以来出生入死的,对这些事情看得本就比较淡了,但还是担心家乡父老受到准噶尔汗国铁骑的袭扰甚至屠戮。

    “应该不至于。朝廷在陕北一带也有兵马,而且火枪

-->>(第2/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