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一百七十三章 市政(三)(今日第八更奉上)
   因此,在听到这个哥们也抱怨后,邵耀光更是不能忍了。大哥,今年县政府财政收入好不容易有了些盈余,正打算在全县范围内多兴建八所小学和一所初中呢,这教材印刷的项目已经全部委托给了你们作坊;另外医疗卫生及农技的科普宣传资料也由你们来印刷,甚至就连道教总会要求印刷的一千册《新道德经》也被你们包揽下了,这业务如此红火,难道不该多招一些学徒来扩大生产规模,再给核心老员工涨一涨工资吗?你这抱怨怎么就只让人感觉到资本家的贪婪和奸诈呢?真是乱弹琴!

    不过,也有真正是来诉苦的人,且这些人以个体织户居多。这些人原本要么来自意大利,要么来自明国松江府或苏州府一带,都是有一定特长的织户,家里多少有一台或多台纺织机,平日里以生产特型纺织品为主,生活还算过得去,甚至于在市场景气的那些年,他们都有不逊于其他手工作坊主的收益,可谓是牛气冲天。

    只不过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平安织造厂、大鱼河机器纺织厂、罗洽纺织厂等企业不断改进生产线,培养技术精湛的熟练工,开发新型产品的情况下,这些人的收益便越来越低,因为大量低技术含量的纺织品市场被机制产品给夺占了去,很多人被挤得破产,最终也不得不转行或者打点行装干脆去大型纺织企业上班。当然也有许多技术精湛或头脑灵活的织户仍在坚持,他们依靠自己的手艺或才华不断地与机器工业进行着悲壮的市场竞争,只不过这种人是少数罢了,且其利润总额其实也是在缓慢下降的,境况算不上多好。

    因此,在面对这些纺织个体户们的诉苦时,邵耀光是真的有些沉默了。该怎么对他们说呢?说你们是人力织机,注定竞争不过机器工业化生产的?但那儿不还是有一些纺织特型商品(一般是按照客户喜好进行纺织)的织户在顽强生存着么;那就鼓励他们继续坚持,未来市场会好转的?对不起,他邵某人还没法睁着眼睛说瞎话,这种明显不现实的东西他是不会拿去坑人的。

    经营都这么困难了,还怎么好意思向他们张口要钱呢?不过不要也不行啊,这几个乡镇原本是葡萄牙人的地盘,东岸人接手这么多年后虽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具体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和每个角落,却不一定是都能完善了。比如这里已成痼疾的工业区污染及环境问题,比如城市内乱七八糟的殡葬习俗——当地的葡萄牙裔、意大利裔、苏格兰裔国民经常把亲属尸体停在院子里,而这些院子里很多时候还租住着一些非国民劳务工,人员密集;有些人还习惯陪尸,比如少许爱尔兰裔国民;另外他们的墓地也多位于城市内,里面有大量日积月累的腐朽物,总之极为骇人。

    建立城市环卫体系,修建上下水设施,搬迁位于城区内的墓地,建立生活污水处理厂等等,这可都是需要不少钱的。这些钱限于政府财力的不足,其相当部分要向这几个乡镇的城市居民摊派,而作为企业主或作坊主的他们,自然是重点摊派对象了——当然这也不是说农村居民可以置身事外,他们是不用出钱,但是要出劳动力,45-60天的徭役哦,跑不掉的。

    因此,在与这些作坊主们虚与委蛇了半天后,邵耀光最终还是“图穷匕见”了,他讲起了这几个工业乡镇城区恶劣的卫生条件及环境污染,然后又提起了当地人“比较另类”的殡葬习俗,表示政府将花大力气整治这些痼疾,以更好地迎接未来的发展。为此,他军管委员邵耀光代表保德县政府承诺出资三万元,另外再向上级申请专项资金三万元,专门用于这三个乡镇的老城区改造。当然了,六万元的资金即便有大量服徭役的劳动力前来帮忙,也是不足以在这三个乡镇彻底完成环境改造的,因此还需在这三个乡镇的城市居民及企业内征收临时的环境税,以便有充足的资金来完成这三地的旧城改造。


-->>(第2/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