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一百零二章 开拓总局(二)
大量业余时间花费在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之上,教学质量确实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小学教育对如今的东岸共和国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培养大量的识字者,比起初中、高中教育来说犹为重要。要知道,现在整个东岸才只有六所初中,分别位于东方县、平安县、镇海县、青岛县、梅林县和罗洽县,招生数量也有限;高中更是只有一所,即自然科学研究院附属高等中学。

    覆盖面如此狭窄的中学教育,以及不甚便利的交通、自然条件,使得国家规定的七年义务教育成了一句空话。从实际操作角度说来,在教育经费被军费大量挤占的现实之下,能够最大程度地在全国范围内,完成大部分适龄儿童(至少70)的小学教育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别的纯属多想,根本不现实。

    小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按照教育部某些人士的话来说便是:“……教会认字、写简单的应用文,可看得懂公文;强健体魄、增强疾病抵抗力,以期长大后能够承担较为繁重的国家及海外殖民地建设工作,担负起国家发展的中坚;重视培养国家观念,每所学校配发国家历史事件图册,并张挂当届国家领导人画像……”

    可以看出,教育部和地方政府对小学教育的要求就是,培养出大量合格的、身体强健的“炮灰人才”——既包括“战斗炮灰”,也包括“建设炮灰”。为此,无论是内陆还是沿海地区,教育部下辖的各小学,都统一执行了教育部制定的小学生训练计划。

    该计划大体上包括:一、夏季组织户外集体野营活动,依据各地情况不同,有海滨野营、有森林野营、有草原野营、有山间野营、也有温泉之类的颇受欢迎的野营地点。这些野营活动能极大地锻炼孩子们的体魄、胆魄以及集体协作能力,效果颇佳;二、男女学生分开接受专业课程的培训,比如男生要接受军事队列、农业知识以及体操课的学习;女生要接受医护保健、卫生知识、裁缝家政等课程的学习,总之都是非常实用的课程,学生们也比较愿意上,因为家长们会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们,这都是以后走上社会所必不可少的技能。

    而考虑到部分家长出于种种原因并不愿意将孩子送到学校去接受教育——有的是认识有偏差、有的是家务活繁重(小孩也是劳动力)、有的则是路途遥远——故无论是中央的教育部还是各定居点的地方政府,都制定了各种措施激励家长们让自家的孩子到小学接受教育。

    比如他们除保留了原本教育部统一给家长们发放的一年两元钱的上学补贴外,还额外制定了各种奖学金措施。奖学金的多寡看各地政府的实际财政能力,当然地方上富户、企业的捐助也必不可少,比如铁岭镇就有各企业联合设立的“钢铁奖学金”,南铁附属地就有南铁公司出资赞助的“南铁奖学金”,镇海县的多所小学有“船舶奖学金”等等。另外,一些富户在此过程中也出了不少力,比如上次前执委会主席刘为民的儿子结婚时就捐了一笔两千元的奖学金,给了首都东方县棉农乡的一所小学。

    这些奖学金原则上来说是分发给学习成绩较好或进步较为突出的学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家庭负担较重(需要小孩帮忙干活)的学生也会得到补助、上学路途较远的学生也会得到补助,总而言之奖学金的覆盖面还是比较大的,多多少少增加了学生的入学率,使得更多的孩子得到了宝贵的受教育的机会。

    当然了,对农村地区的孩子们来说,即便有着种种奖学金,但他们依然不能保证百分之一百入学,或者说即便入学了,也不能保证每天都能到教室里上课或上完一到五年级的全部课程。我们只要看看铁岭小学就可以知道情况是什么样了,目前该学校五个年级共有学生222人,家长中政府职员有18人、工厂工人96人、商人(包括店主、小

-->>(第2/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