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八百二十三章
许摸,谁也不敢动坟上的一根细草。又说此坟会走动,今天在这里,明天就会挪到附近的地方去了。此坟何朝所葬何民族习俗墓主是谁众说纷纭。

    古夜郎国都之谜:在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广大地区,古时曾是古夜郎国,但都城在哪里仍旧不得而知。

    翼王石达开藏宝之谜:清1857年5月底,石达开自天京出走,率数万部队辗转苏皖及江南各地。1861年10月下旬,石达开自桂北进入湖南,进攻绥宁,沿湘黔边境北进,经靖州、会同、沅州、到泸溪、永绥,于1862年1月底经龙山进入湖北来凤,后由利川进入四川境。最后灭于大渡河。传说石达开随军带有金银珠宝若干,藏于湘西大山中,至今无人知晓。

    说了这么多,或许陆七八也累了,便深深地吸了口气,喝了口水。

    “那我想请问一下,你知道悬棺葬吗”我问出了这句话,饶有兴致地看了陆七八一眼。陆七八没有回头,但是我却明显觉得他身子一震。

    “兄弟,你打听这个干嘛呢难不成你们送的这位是要悬棺葬啊”我知道,他所指的便是桑林婆婆,但是为了防止他有其他的想法,我便回答说不是,不想让他知道太多,于我们来说,他仍旧算是一个陌生人。

    悬棺葬是古代葬式的一种。即人死后,亲属殓遗体入棺,将木棺悬置于插入悬崖绝壁的木桩上,或置于崖洞中、崖缝内,或半悬于崖外。往往陡峭高危,下临深溪,无从攀登。其俗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悬置越高,表示对死者越是尊敬。

    依据文献及实地考察,在四

    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区,均有此种葬俗。江西贵溪仙岩、福建武夷山、重庆忠县卧马函、重庆奉节县夔峡、风箱峡、四川珙县麻塘坝螃蟹溪山崖等地,曾发现大批战国至秦、汉之际的古代悬棺葬遗物。

    悬棺葬是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葬式:在江河沿岸,选择一处壁立千仞的悬崖,用我们至今仍不知晓的方法,将仙逝者连同装殓他的尺棺高高地悬挂置于悬崖半腰的适当位置。

    葬地的形势各异,归葬的个体方式也略有差别:或于崖壁凿孔,椽木为桩,尺棺就置放在崖桩拓展出来的空间;或在约壁上开凿石龛,尸棺置入龛内;或利用悬崖上的天然岩沟、岩墩、岩洞置放尸棺。人死了,要找个归宿,要为失去灵魂的躯壳找一个妥当的安置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讲,悬棺葬和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等葬式一样平常。

    悬棺葬的置棺方式也只有几种,木桩架壑式。棺木架置于天然崖洞或在岩石裂隙所打的木桩之上。此种形式见于福建武夷山、湖南、四川等地,在湘西沅水两岸和川东长江三峡地区尤为常见。

    崖洞式包括天然岩隙式。即利用临河峭壁上的天然洞穴或裂隙,略加修整垒筑、填平置棺其内。这种形式在各地悬棺葬中均有发现。

    横穴式。在临江崖壁上开凿长方式横龛,大小宽窄以容一具长约2米,高、宽约为05米左右的棺木为限,棺侧外露。这种置棺方式见于川南、川东长江三峡等地。

    方穴式。在临江崖壁上开凿宽约15米或稍小的方洞,或者利用天然洞穴加工成方洞,置棺其内。此种形式在川东南、湘西和鄂西等地常见。

    悬崖木桩式。在临江绝壁上开凿小方孔,打入木桩,然后架棺其上。这种形

    式多见于川南、湘西等地。

    崖缘式。在海边陡峭崖壁上常有突出的狭窄崖缘形成天然平台,棺木置放上面,此种形式在台湾和东南亚海岛地区较为常见。

    苗族古歌,有这样的说法:我从很远的东方来。没有土地,就把老人的尸骨暂搁在山洞

-->>(第2/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